正文

马云教我们赚钱(2)

马云的颠覆智慧 作者:快刀洪七


案例1·远离忽悠,爱惜生命

广州日报的王佩在《马云:究竟“忽悠”了谁?》一文中说: 一次在书店,我把所有跟马云有关的书各买了一本,在付款的时候,遇到一位文化界的熟人,他看着我手里的书,脸上露出揶揄的表情,问道:“你也看这个?”马云在杭州文化人眼里的地位一直不高,我曾经记得有一位老师提到马云很自豪地说:“马云?当年开海博翻译社的时候,还到我们单位拉过生意呢!当时我们都忙着,他在门口一等就是一个小时。”

这个段子的可信度如何?作者并未去查证,但是凭作者十多年的经验来说,这是很有可能的。创业的艰辛、生意的难做,尤以今天如日中天的马云,当年也极有可能吃闭门羹,为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演绎一出“程门立雪”。但是,大多数人往往自豪得意于,当年他也不过如此,大意跟阿Q精神没什么区别,也就是“当年爷也一样阔过”的自我精神胜利法。尤其还可能搬出当年马云的一些糗事,以为谈资,博人一笑。被谈论最多的,还是马云是个“大忽悠”。

在本山大叔连续几年上春晚倾情演绎“忽悠”故事后,作为骗子逞口舌之利行欺骗之实的代名词,“忽悠文化”便迅速盛行中华大江南北。紧随其后的这十几年来,忽悠概念牢牢扎根于群众语言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马云用亲身经历将忽悠内涵改造成“只要你敢于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事实上,有梦想有决心,在这个意义上,敢于忽悠也正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必备因素。

不忽悠,不成功。话说马云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忽悠”的始作俑者。早在1995年,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的时候,马云毅然丢掉高校老师的铁饭碗,投身互联网扑腾。虽然那时候还没鼓捣出什么成就,但他瞅准了网络电子商务的价值迟早有一天会被中国人发掘。10年过去,阿里巴巴如今家大业大,市值超过百亿美元。而这个“疯子”靠忽悠出来的商业王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什么是忽悠?马云说了,只要说的人从心底一直相信他自己所说的话,再忽悠也不是忽悠。只要内心坚持是对的,并且执著地朝着梦想去努力,相信迟早也能从容实现。“对于这个梦想,肯定又会有人在嘲笑我们,不过没关系,过去10年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嘲笑。”马云不怕嘲笑不怕被指认为忽悠。

但马云并不是忽悠。如果把时光拨回去,拨到1978年,杭州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国游客,住进香格里拉饭店。杭州人看着外国人新鲜。一个十二三岁的杭州男孩,天天清晨5点,就骑车45分钟,到香格里拉门口等外国人。不过他不是来看新鲜的,他希望能给外国游客当导游,不收费。不收费,但是有收获——练英语口语。这个瘦小的男孩,蹬着一辆破自行车,请老外在他的后车座上落座。老外坐上这样的免费旅游车,听着小男孩用稚气的英语介绍西湖,不觉心生爱怜。有的老外第二年又来杭州又住香格里拉,清晨起来看见门口还是站着这个小男孩,产生一种幻觉,好像自己并没离开过杭州,连门口这个小男孩也依旧依旧。第三年,老外又来了,不觉大惊: 你还在这里?你这个小孩一定有出息!

他遇到过一个澳洲家庭,并在夏天被邀请跟他们去住了一个月。这让马云很早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当他发现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他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1985 年,一个澳大利亚家庭邀请马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马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马云说,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这个故事其实说明了马云在中学就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他看到的、思考的比一般人要多。而普通人在国内的教育和束缚下,更多的情况下是落后愚昧却并不自知。

大学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当时马云就很有想法,很多人认为老师这个职业他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讲台上的马云总是充满激情,让台下的人热血沸腾,并顺着他的方向思考。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马云今天为业界称道的绝佳口才,正是在那段激情“表演”的岁月中练就的。

如果说善于表达是“忽悠”的话,马云的确很会“忽悠”。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在我看来,这不是忽悠,是训练了马云观察和表现的能力,作者也当过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教书的成绩不理想,但还是颇有所得的。其一,是凡我讲古文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张着嘴听得出神,基本不需要管理什么课堂纪律,包括听课老师都有同感,因为我把文言文变成了通俗的故事,让学生有兴趣;其二,我的学生在两年的作文比赛中,囊括了几乎全部的一、二、三等奖。后来,在作者的营销生涯中,沟通、提案、谈判,甚至是招聘,这些沟通和表达的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来分析马云: 第一,马云曾当过教师,喜欢用通俗的语言说故事,讲愿景,给人一种“忽悠”的感觉,但是既然他成功了,那么这些“忽悠”背后还是有值得汲取的经验的,我们可以取其精华。第二,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归类、贴上标签,打比方、举例子,这是马云常用的办法。其好处是通俗易懂、煽动性强,缺点是似是而非、不够准确,当然,所有的比方都是不准确的。但马云似乎并不在乎精确,他只要为我所用就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