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节:掌控力的要素——统筹全局的领导力(4)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第 二 节 战略思维决定全局的胜利

人在迈出左脚的时候,很容易预见到下一步迈出的是右脚,但多走几步以后,心里是不是还那么清楚呢?

很多的人其实是只能看到眼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凭着惯性,随意地走。所以大多数人的人生,也就不是他们自己安排的人生,而是一连串偶然的结果。

棋坛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往往就在于眼光的远近,高手能算到几十步之后的局面,一般的人也就只能看到两三步远。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这就是有计划的人生。

人们常常将某人的成功归结于聪明和勤奋。聪明犹如一部车的四个轮子,灵敏、结实、质量很好,车要跑得快,跑得远,离不了这样的车轮。人们通常所说的聪明才智,就属于这个范畴。但光有好轮子显然不够,一部好车最重要的是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就没有动力,再精美的车子都只是摆设。对于人来说,发动机相当于激情、毅力,它使人产生创造的欲望,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然而,有这些也还是不够,试想,没有方向盘和刹车,车子就会跑得越来越快,毁灭得也会越惨。对于人来说,这些控制着人生的方向和方式的因素,就是信念和理性。一个人成功的素质中,聪明仅仅是一种表面、浅显的东西,虽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光有聪明远远不够,如果其他因素掌握不好,聪明甚至是有害的。能够有计划地规划人生、事业,就说明你拥有了方向盘和发动机,掌控了自己的那部车, 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在路上,这样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成功。

古往今来,杰出的军事家不胜枚举,然可谓之“战略家”者,凤毛麟角。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作战室里却指挥了世界空前的人民解放战争。孙子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任何群体,都是由各个部分组织而成的。部分之间常常是互相联系的,特别在同一集体中,或者所从属的更大系统中,联系往往尤其突出与紧密。这就要求领导者考虑、处理任何问题都应该注意上下、左右、前后各种因素的互动性,见木更见林,而不能孤立化、片面化,忽视、遗漏其他因素。

领导者看待、处理问题要从全局着眼,以大局为重,统筹兼顾,把一切重大问题统一起来考虑,把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衔接起来看待,把握纵横经纬,层次方位。一个不能很好地掌握全局的领导者,将无法积极有效地贯彻决策, 组织内外的各种要素会处在散乱的状态中,从而造成混乱,使得整个组织陷于无政府状态,组织目标的推进和实现也将成为空谈。为此,领导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上。

首先要以整体眼光,培养战略思维。这里说的是领导者的宏观决策能力。领导者应该是战略家。在一定时期内,凡带有考虑顾及所有方面和所有阶段的问题,都是关乎战略的问题。领导者居于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要求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善于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能够顾及到整体的各个过程。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而鲜有人知当时在日本采取行动的前几天,美国情报局已经截获、破译来自东京的密电:预定12月7日拂晓进攻珍珠港。这一极其重要的情报,被美国总统罗斯福阅后束之高阁。他没有采取任何防患措施。其实,罗斯福另有打算。

日本袭击珍珠港前美国一直保持中立,并未介入战争。这种看似安全的中立却危机四伏。

当时已连任三届总统的罗斯福觉察到其中隐藏的杀机。他知道德、日、意是想要征服法、英、俄等国家后,再来对付美国……这对于美国来说将会是巨大的灾难,那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罗斯福知道,美国只有尽早加入战争,与英、法、俄等国结成同盟,才能打赢这场战争。但是,当时的美国民众则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迫使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演讲中做出保证决不派遣他们的孩子出国作战。

罗斯福一直在寻找参战的契机。他想从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身上下手,而希特勒似乎看出了罗斯福的企图,于是果断地做出决定,竭尽全力防止把美国卷入战争。

而认为“只有同美国开战,才无愧于国家的实力和光荣”的东条英机,倒是跃跃欲试,他给罗斯福带来了希望。事实证明破译的密电是真实可靠的,日本在罗斯福的装聋作哑下,偷袭珍珠港获得全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