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节:足智多谋的决断力(5)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决策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环境尚不利、变化趋势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做出的决策,这种情况就是在逆境中的决策。

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意味着诸种未知因素,未知孕育着危险和失败。在非常糟糕的时机下,非要做出决策,让领导感到难负重压。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对未知的探索,充满了冒险、新奇,不失为一次创新、改变的良机。

领导者可能每天都遇到自己从未尝试过的、甚至从未想到过的事情,此时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在未知的工作领域或让人茫然的突发事件中只有依靠大胆创新来摸索前进。

对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做出决策,既要大胆,也要心细,千万不可鲁莽。既然是试探就不能怕犯错误,但错了要及时回头,要有舍弃的勇气,然后鼓足信心重新来过,继续开始另一次试探。即使是失败的摸索和试探,也并非毫无价值,虽无经验可总结,也有教训可吸取。

领导者面临的问题总是纷繁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千头万绪,既存在着许多困难,又有风险,很难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所以要懂得掌握前进的步伐,循序渐进,从阻力、风险比较小的事情做起,从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做起。

任何一项大的事业决策,都是逐步完成的,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急于求成从来都是做不了任何事情的。摸着石头过河,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稳步向前。对于领导者来说,逆境中的决策要更加重视决策方式,提升决策质量,以达到难中取胜的结果。

第 二 节 身处危局要懂得求新求变

一个人有坚强的意志,表现为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即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也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正如马寅初老先生所说:“宠辱不惊,闲看庭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是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的。

因为他们对事物的发展了如指掌,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周密的安排,所以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诸葛亮的空城计,便是典型之举。

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坚持在山顶扎寨,失掉了咽喉要地街亭,诸葛亮不得不开始有计划地收兵。正在此时,司马懿乘胜向西城杀来。诸葛亮所处的西城是一座空城。

这时候如果诸葛亮惊惶失措,不仅有被俘的危险,而且,溃败逃跑将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诸葛亮分析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又考虑到司马懿对他的印象:“诸葛亮一生从不弄险。”于是搞了个空城计。

诸葛亮那种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的态度,通过从容抚琴、与司马懿对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倘若不是有所把握,有所掌控,事情一来,必定会乱了阵脚,失掉方寸。任何时候,对事情发展的可能性,都要做两手准备,好的可能、坏的可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化、领导活动的时空跨度越来越大和个体中的参变量越来越多,领导对象的构成元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领导活动中产生一些突发、危急和棘手的事件并因此使组织陷入危机是难免的。

正因为如此,如何成功地处理突发事件和危机是每位领导者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每位领导者必须正视的挑战。人的情绪以及有关心理活动常常会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实践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影响究竟是好还是坏,有利还是有弊,则不是一致的,要视各种活动的内容而定,因事而异。

领导工作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是一种科学有序地使用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的活动,轻重、缓急、多少、动静有其特定要求。领导者置身其中,只有实事求是、理智平静地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按其规律行事,才有可能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任何惊慌、失措、愤怒、狂喜、悲痛,若不控制,都可能致使正常活动失态,发生混乱,造成严重的后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