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节:凝聚人心的组织力(10)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二人听罢,心中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的循循善诱而不降罪的龙恩所感动。二人立刻拜谢乾隆,当即握手言和了。

对于下属之间的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对于上司来说,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那就需要领导懂得和稀泥,这样矛盾就会在无形中得以化解,这是作为领导的成熟与智慧之处。

第三节 有效激励,激发下属的最大潜能

拿破仑曾说过:“只要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可以征服世界。”

人生是一场奋斗。人生正如舞台、赛场,需要观众,需要拉拉队,需要旁人的喝彩、欢呼,需要肯定。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谁都希望社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成绩,并能得到别人的称赞和上级的褒奖。许多做出伟大业绩的人物,最初可能就是得益于别人的一句赞美的语言,一句诚挚的肯定,甚至一次无言的鼓励。当一个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赞扬、鼓励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人激出智慧,水激出浪花。”

三国时,曹军压境,刘备手下别无良将,急需老将黄忠横刀立马。但诸葛亮对黄忠拿不准,便故意制止黄忠出马,并感叹黄忠已非当年。一番话激起了黄忠的自尊心,挥刀上阵,所向披靡,给后人留下了“宝刀不老”之美谈。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农户赶着一头驴子进城,驴子乖乖地跑,他就喂它胡萝卜;驴子东张西望,不好好走,他就用大棒在它的屁股后面拍打;这样,农夫很快到达了目的地。行为学界有人引用这个故事,把胡萝卜与大棒比喻动机诱导决策的两类激励因素,胡萝卜喻为正激励,即奖赏;大棒则比喻为负激励,即惩罚。每个人都有荣誉感,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赞誉和奖励。奖励的作用在于,把劳动者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那么领导者要如何做,才能做好激励工作呢?现代管理理论之一的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要激励部属的内在动力应在三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是考虑“原因变数”,如确定工作的目标、实施方法和达到的标准;然后是考虑“干涉变数”,即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产生工作动力和挖掘工作潜力;最后是考虑导致最优化的“产出变数”,即要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多出工作成果的目的。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关键是要寻求人心内在的原动力,抓好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各种各样的行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需要又是动机的基础,它不但能引起新的需要,而且能引导动机走向正确的目标,控制人的行为。

作为领导者应该承认被领导者具有自我控制、自我指挥的能动作用,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其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领导者要端正对他们的根本态度,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大力发扬民主。

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要广泛地利用专家、能人进行任务攻关,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给予他们充足的发现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自我价值受到肯定,个人的能力得到事提升。同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情绪,知道他们的要求。要及时搜集他们实际需要的信息以及各种欲望的满足程度。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就能一心扑在工作上。

此外,被领导者虽然在年龄、经历、家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从需要的特点上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更多的是需要多掌握一些高新技术、工作本领及个人的进步;而中老年同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考虑是个人的后路问题。还要在工作中广泛开展一些竞赛的活动,诱发他们不服输的“自尊需要”,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