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节:远见卓识(4)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错误不说不得了。顺耳之言,好听之语,拥护的话,声声入耳,谁都喜欢听;而逆耳之言,难听之语,反对的话,就不是谁都乐意听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人大多有一种“趋同心理效应”,即所谓“同心之言,其嗅如兰”,特别容易听得进去。

比如,自己一心一意想往东走,别人如果说这样做很正确,就会很自然地感到高兴;而如果有人强烈反对,那就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种“趋同心理效应”也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心理惰性”,即符合自己感情思维的话往往听了觉得愉快与高兴,对反逆自己思想意愿的话则感到不快或恼怒。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指这种现象。况且人都有自尊心,总希望别人说自己好,总认为这样才被人看得起、尊重,因而更喜欢听顺心顺耳的话,而厌恶不顺心不顺耳之言。

实际上,逆耳之言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但是作为领导者,要听逆耳之言时,头脑要冷静,要有克制力,广听各种意见,尤其是逆耳之言,可以使领导者“亲贤人而远小人”。

领导者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实际上还等于鲜明地显示他喜欢、重用的是何等人士,清楚地表明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体。

如果领导者闻过则喜,不仅喜欢报喜,也不怕报忧,就会像磁石一般吸引贤能之士、正直之士,使他们奔走而趋之,主动献计献策,帮助领导者寻找和改正错误,无所不言,从而形成一个贤能的群体。

如果领导者闻过则怒,只喜欢插花,不喜欢栽刺,俊贤就会避而远之,辞而别之;溜须拍马之徒,奉承谄谀之辈则如蝇逐臭,乘虚而入,蜂拥而至,纷纷靠拢,听到的也尽是一些颂扬之言,恭维之语,也就逐渐被群小所包围。特别是已发生严重失误时,还只许评功摆好,粉饰太平,不许面对现实,救弊匡正,结果就会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智力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其他,至于对方的方式、态度如何,则是个次要问题。在听取的过程中,目的的实现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忘记这一点,斤斤计较对方的方式与态度等问题,显然就舍本求末,颠倒主次,偏离了纳谏的大方向。

况且,言者又往往有自己的习惯、作风,如有的说话不太注意场合,有的语言尖刻,有的喜欢直来直去等;如果一一计较,也很容易堵塞言路,因小失大。俗话说“容瑕索瑜”,要索瑜首先是容瑕,不容有瑕就一般索不到瑜。不要过分计较谏言的内容、形式,因人废言,一切都是为了进步,为了使得自己的组织更有发展而广开言路,不计较是谁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也许他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做过错事的人,就因此对他们的话抱偏见,认为“人错言臭”,甚至以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拒听他的一切意见,这就走向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歧途。

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总是正确,也没有什么人总是错误。正确和不正确都是相对于一定时间、地点、事件等前提而言的。那些有过错误言行,或反对过自己、哪怕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其错误也只是就某个问题、某个时候而言,而不等于他们从来或再也不会有正确言行。

此外,还由于现实生活中没有从无错误与缺点的人,会从根本上堵塞谏劝的渠道。人的思想、知识、才干、智慧不受身份、地位决定,这已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识。就领导者而言,如果由于身居高位,统辖众人,容易自以为聪明,看不起地位与身份比自己低的人,忽视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是一种很幼稚、浅俗的做法,只会变成井底之蛙,目光狭隘、局限,最终落入失败的境地。

端正纳谏、从善的态度,另一个要求是领导者在平时和危急时都应该一样虚心和诚恳。领导者智力、能力的非完善性,是一个经常存在的问题,不是偶然的,不是只出现在危急时。经常广听不同意见,采纳其中有益内容,是领导者获取“日常营养”,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长久之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