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里斯塔克:哥白尼的先驱(2)

他们创造了科学: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先驱 作者:(美)罗伯特·阿德勒


至于他突破性的创见——“日心论”,则可说是消失不见了。比阿里斯塔克晚一个时代的阿基米德曾提到它,但也只是偶然提及。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 沙粒的计算 》(The Sand Reckoner)中,想要证明他有方法能计算宇宙中的沙粒数量,无论这数目有多大。对他而言,阿里斯塔克的理论只是方便他展现数学功力的工具。比阿里斯塔克晚一个世纪的塞硫古(Seleucus)曾表示支持日心论。之后,它就仿佛凭空消失。其后的1700年间,他的创见无人闻问,直到哥白尼,才又为它注入新生命。许多时代的学者都不了解,为何希腊人会让这个卓越又伟大的观念溜走。

其中一种解释是竞争。我们不知道阿里斯塔克发展的系统有多完整,不过我们知道胜出的宇宙论,不只将地球稳稳地固定在宇宙中心,还详细到能以惊人的准确度,说明行星的运动与位置。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佩尔加的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of Perga),然后是希帕库斯(Hipparchus),以及最后伟大的托勒密接连发展宇宙地心模型,直到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的行星运动。

地心系统肯定是从简单原始的等速圆周运动概念,发展成为如怪兽般奇特复杂的系统,只有着迷的学者才会喜欢。根据这个系统,在称为均轮(deferent)的大圆里有较小的圆,也就是著名的本轮(epicycle)。当这两种运动不足以逼近行星位置时,大圆的中心会被推离地球中心,使这些圆变成离心圆。当行星还是超前或落后于它们的理想位置时,这个系统会再加上一个更奇特的成分——偏心点(equant)。这个点跟地球与均轮的中心都不同,行星绕着它以等角速率运行。这个系统复杂得骇人,但是的确可预测行星的运动。

大约在公元150年时,托勒密收集远溯至巴比伦时代的行星观测数据,聪明地找出将近80个均轮、本轮、离心圆和偏心点,并且制造出畅行千年的天文研究。在西方没落后,保留并研究此理论的阿拉伯学者很简单地称它为“Almagest”——天文学大成。哥白尼死后多年,它都还是天文学的圣经。托勒密使宇宙地心论模型成为典范。它唯一的竞争者,纯属推测性质且尚未发展完备的日心论模型则遭到摒弃。

回顾起来,地心论模型之所以胜出,是因为它由四个吸引人的假设构成,所有的假设都暗指我们在宇宙的地位以及我们对于事物的运行概念都很特殊,结果这些被证明全是错的。

* 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它不会移动。

* 地球上的事物复杂而混乱,天空则完美。

* 固定的恒星为完美的表征——它们不会移动或变化。

* 行星会移动,但只会沿正圆周以等速运行。

托勒密很清楚地说明他自愿做的工作,他写道:“我们认为天文学家应努力达成一个目标——证明天空中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等速圆周运动所产生的。”

当我们讨论到哥白尼时会发现,哥白尼感到困扰的,并不是托勒密的预测和观测到的行星位置吻合,也不是该系统的复杂度。哥白尼愤怒的是托勒密利用离心圆与偏心点,悄悄导入非等速运动。一直等到1609年,备受折磨的天才开普勒才终于脱离圆形的枷锁,看出行星就像在椭圆形溜冰场上静静滑行的溜冰者般,在天空运行。

也许这整出戏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几何学识渊博的希腊人其实早已相当了解椭圆形。事实上,天文学家暨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就曾率先深入研究椭圆形的数学特性,他肯定至少听过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理论。他在努力研究地心论模型时,是否曾经画出一个椭圆,然后纳闷金星、火星甚至地球是否可能以这种轨道运行?若在阿波罗尼奥斯的脑海里曾经闪过这样的念头,他可能就会使世人再次注意到阿里斯塔克的研究,而其后的科学也不至于白白走了近2000年的冤枉路。

阿基米德的物理学

历史学家说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至公元前212年)鄙视实用。他是人类史上最具有原创力、最强大的数学头脑之一,而且喜欢把自己的发现跟少数能了解他的同事分享。然而,如同近代的许多数学家与科学家,战争的需求也迫使他将才华转用于实际的用途。残酷与危险的真实世界使他注定扬名,但也造成他的死亡。

阿基米德经常名列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只有一两位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能与他并列,例如牛顿与高斯(Gauss)。由于他将纯数学世界看得比世俗与实用更有价值,我们对他的研究成果的了解自然比对他本人多,他应该也会比较喜欢这种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