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动物趣谈(3)

动物趣谈 作者:(英)约翰·劳埃德


·因此,我们将它归结为不知道的世界,让我们暂时沉溺其中吧。

土豚

·--古老,奇特,独居

土豚是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从恐龙时代起就一直生活在非洲。从前它被归入食蚁兽和犰狳所在的贫齿目(即没有牙齿)。但由于在不同的大陆板块进行演化,它们之间可以说没有近亲关系。

·事实上,土豚没有任何近亲,在哺乳动物中,它演化为完全独特的一类,因而在分类学上是一个独立的目--管齿目。土豚具有管状的牙齿,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它们的牙齿位于口腔的后方,是由20根六角形小管组成的平头钉状物。牙齿的表面覆盖着牙骨质,而这种物质通常都是在牙齿的内部。就像啮齿动物的牙齿一样,土豚的牙齿能够终生生长。

·有人把土豚的样子形象地比喻为鼻子像食蚁兽,耳朵像驴,脚像兔子,尾巴像大老鼠。别看它的样子很怪,它却得比其他很多动物都繁衍生存得长久。因为它有一个独特的本领,就是它几乎演化为一个嗜食白蚁的"机器"。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土豚就会离开洞穴,用嘴巴拱着地面,抽动着鼻子,在草原上来回走动,寻找着蚁丘,一旦发现蚁穴就会用爪子扒开,用舌头把白蚁舔食干净。土豚一个晚上能行走48千米,吃掉5.7升白蚁。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土豚的鼻子内具有更多的骨骼和嗅觉感受器。它的耳朵很灵敏,能听到白蚁在土壤中活动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虽然蚁丘十分坚固,即使用铁镐去刨也会使铁镐变钝,但是土豚有力的爪子能够轻易掘开它。土豚身体强壮得像橄榄球前锋一样,挖掘地洞的速度比6个人用铁锹挖掘还要快。它们厚厚的皮毛能防止被白蚁叮咬。当用长长的带有黏液的舌头舔食白蚁的时候,它们的鼻孔能够随意闭合,这样就能防止白蚁爬进鼻孔里。

·它们还与一种在当地被称为"土豚瓜"的植物建立了很好的互利关系。这种植物的果实结在土壤里。当缺少水源时,土豚就会挖这种果实吃,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同时,随着自己粪便的排泄,又把植物的种子散布传播,保证了土豚瓜的繁殖生长,所以生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的土著居民就把土豚瓜的地下果实叫做"土豚粪"。

·对于好斗的土豚,人类和鬣狗是仅有的能够对它们构成威胁的天敌。土豚喜欢独来独往、昼伏夜出的隐居生活,它们一旦受到威胁,就会变得异常凶猛:不仅挥舞爪子抓挠,抬腿蹬踢,而且还会快速向前翻滚。

·土豚因当地人要获取它们的肉和皮毛而常常被猎杀。在当地土著的语言中,土豚被称为"洞穴猪",因为据说土豚的肉像野猪肉一样味道鲜美。此外,土豚还被叫做"白蚁熊"。但是,它的拉丁学名(Orycteropus afer)的意思是"非洲掘足兽"。当地土著居民相信土豚具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因此它常常被描述成能与地下神灵沟通的使者。

·这种诡异莫测的夜行动物也许只有在说英语的世界里被广泛熟知,因为"土豚"这个词总是位于英语词典的开头部分。关于这一点还有个小小的典故,由于一念之差,"土豚"一词差一点没有被词典所收录:在1928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里,编著者詹姆斯·默里的助手觉得土豚这个词太专业化了,建议不做收录。但是应该感谢编著者,最终还是把土豚作为名词放到了第四位。

信天翁

·--十年如一日不间断飞行

信天翁共有20种,不同种之间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乌信天翁只有海鸥一样大小,而巨大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s exulans,拉丁学名的意思是"流浪的信天翁")的翅展纪录能达到3.35米。与其他科的鸟类相比,信天翁飞翔的距离更远、时间更长。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一些信天翁绕地球飞行一周只用了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在翱翔的过程中整整六天不扇动一下翅膀。不同于猛禽随着上升热气流飞向高空的翱翔,信天翁经常贴着海面飞行,再借助与海浪波峰摩擦而减弱的迎风而上升。信天翁飞行过程中唯一需要花费力气的是起飞,只有这时它才需要用力扇动翅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