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诸葛亮的分析框架

入世心法 作者:吴稼祥


让刘备三顾而后见,反映了诸葛亮谋定而后动的谨慎深谋。

首先是考察一下刘皇叔的诚意和他对自己的需求程度。如果刘某抱着一种见不着就拉倒的态度,那就表明自己在他心目中没有地位,对自己的需求程度很低。

在心目中没有地位,在政治军事上也不会有地位。对自己需求程度低,也就可能随时抛弃自己。既知如此,不必当初。诸葛亮也就只好拉倒。

其次,诸葛亮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准备隆中对。等到刘玄德第三次来访时,他不仅已经成竹在胸,而且连未来国家的蓝图都画出来了。

不到半年时间,他一个人搞出了这样一份高质量的建国可行性报告,在今天看来,都算快的。如今,写一个会议报告,都需要一大帮人忙一年。

作为他谋的隆中对,诸葛亮的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

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信口胡诌,而是来源于他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

他先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大视角(也时髦一回,现在流行大,犹如当年流行红),分析了当时三大力量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可令诸侯),但国险(地利)不如东吴,人和不如刘备;

孙权占地利(长江天险),但天时不如曹操,人和不如玄德;

皇叔占人和,但天时不如曹操,地利暂时不如东吴。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也没有诸葛亮的出山。

天、地、人三道,各得一道则三国分立,三道兼得才能统一天下。曹、孙、刘三家,谁能首先具备这三道?

在孔明看来,应当是刘备。在三道之中,最难得的是人和。没有地利,可以争取。没有天时,可以等待。但人和,更多的是道德情操问题,不能说有就有。

所以,孔明建议玄德取西川以并地利,其岩阻可比长江之险,跨荆益以待天下有变。有什么变?待曹操灭汉称帝,倒行逆施,丧尽人心,天时就到了刘皇叔这边。刘皇叔为帝室之胄,本来就占了半个天时。

我猜想,这个分析,曹操也做过。他一直没有称帝,是个功利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他也怕过早地去掉汉室的装饰,会丧失天时之利。

诸葛亮的以上分析,我称之为阴阳分析。阴阳者,天下之大势也。现在所说的形势分析,就属于阴阳分析。毛泽东非常善于形势分析,他的重要施政报告,一般都有形势分析。

接下来进行的是生克分析。生克分析,就是利害关系分析。人事关系的生克分析,就是敌、我、友分析。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也是人的生克分析方法,其代表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经过分析,诸葛亮认为,可以与刘家相生的,西面是诸戎,南面是彝越,东面是孙权。特别是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唯一要对付的是谁?是中原,这当然指的是曹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