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一、陈寿与《三国志》

图说三国演义 作者:柏宏军


第肆章 篇外篇

一、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一统后,晋朝史学家陈寿就把三国鼎立的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蜀将陈式之子,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不肯屈从黄皓,屡遭遣黜。西晋司空张华爱陈寿之才,就向司马炎推荐,陈寿得以再次为官。入晋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成书后受到了时人的好评,尚书郎范頵在陈寿死后上表:“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魏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也有韦昭的《吴书》。《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然而蜀政权未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因此,《三国志》中《蜀书》里的许多重要人物,记载简略。《魏书》为曹操写本纪,《蜀书》和《吴书》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为《先主传》,孙权为《吴主传》。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记录三国鼎立局势,表明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三国志》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材料取舍严慎。因此,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二、《三国演义》成书历程

《三国演义》成书前,中国各类小说篇幅短小,但民间早已流传有三国的故事。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晋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如梁朝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均有许多生动的三国人物故事。

中国戏曲界有句老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代已有关于“三国”的表演,隋炀帝就观看过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到了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宋代则有专门“说三分”的艺人,苏轼《志林》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元代至元明之际的戏曲舞台上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更多达六十多种,大部分以蜀汉为中心,尊刘贬曹,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三国故事的流传,说书人的长期演义,令“三国”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因此,《三国演义》血肉部分的真正创作者,应该包括长期以来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民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

一般认为,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三国志》及裴松之所注史料,根据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全部改写,删去了许多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精思妙裁,创作了这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