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识之城(4)

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 作者:(韩)承孝相


由非洲产的灰色木材所覆盖的基座,需要登上超过300米的木制台阶才能到达。踏在这一木材的瞬间就是等于踏在了书的原材料上,其脚步与踩在混凝土台阶是不同的,使人更加小心翼翼,甚至使游客的心情变得虔诚。

到达基座之上,就从城市的日常喧嚣中彻底脱离了开来,并来到了一个广阔的平原,这平原如同贾科梅蒂为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搭建的舞台,使人陷于紧张当中。在这紧张之上闪烁着四个透明玻璃塔楼,玻璃塔楼中的暖色木板时而开敞时而封闭,具有时刻变换的数千种表情,其中显现的书籍,就像是珍贵宝藏所映出的珠光宝气。

在基座中央下沉的空白部分如同太古时代的火山喷口,其中的树木象征着自然的不可侵犯的价值。乘坐自动扶梯进入其中,将意味着与日常世界完全脱离,进入一个知识的殿堂,充满暖色木质的阅览室是一个新的世界。

这个杰出的建筑,其意义首先在于四个塔楼之间营造的空白部分。这个空白不仅容纳了天空和云朵,更重要的是拥抱了整个巴黎城市,使我们认识到巴黎是一座知识之城。法国国家图书馆不是一个建筑,是一座“知识之城”。

密特朗在这个建筑的竣工仪式上与佩罗站在一起,做了如下演说。

他的设计在对称中变得明了,他的线条是节制的,其空间是非常功能化的。如同沉默与和平的需求一样,这个建筑深入地面,四个塔楼则营造出作为城市心脏的广场。在天地之间诞生的这一图书馆的散步道是向世人开放的,在这个作为现代城市新居所的广阔的公共空间内,我们相遇并进行交流。佩罗的这项工程不是一个建筑,而是预示未来的新的城市规划。他向着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渴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成就。

哪个评论家能写出这样一篇充满丰富的真实性和细腻的感性的言语呢?这的确是出色的评价,是来自深刻理解的共鸣。

拥有弗朗索瓦·密特朗和多米尼克·佩罗的知识之城,法国国家图书馆,这实在是令人羡慕的文化。

多米尼克·佩罗 (1953— )

出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的佩罗,1978年在巴黎获得建筑学位,并于次年在法国道桥学院(Ecole des Ponts et Chaussees)获得城市规划学位。1980年在高等社会科学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1981年在巴黎开设了设计事务所。在1989年的法国国家图书馆、1992年柏林奥林匹克自行车运动场和游泳馆(Berlin Olympic Velodrome and Swimming Pool)设计竞赛中中标,获得了国际声誉。现在瑞士理工大学和巴塞罗那、布鲁塞尔等地从事教学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