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的危机是一个典型的投机泡沫。但是,由于机构贷款人对房地产信托投资进行了再融资,而且监管机构赞同这种做法,所以并没有出现常见的结果——大崩盘。无论银行或银行当局怎么提到重组贷款,再融资银行可以获得资产的真实现值都要大大低于票面价值。作为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发展的结果,商业银行拥有脆弱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更容易受到未来投机时期之后出现的干扰的冲击。金融体系比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泡沫没有破灭时更为脆弱。但是在短期内,与我们谴责相应的结果、房地产信托投资产业完全没有发展相比,经济还是更强大了。

1974—1975年的典型情况

在很多方面,1974-1975年可以被认为是美联储履行最终贷款人责任的经典案例。尽管出现了政府失灵的问题,以及人们普遍认识到重要的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困难,但毕竟当时并没有产生危机和恐慌,只是出现了大量的艰难时刻、企业破产、股价暴跌和较为严重的衰退。这次衰退仍是缓和的,而且被大政府在收入和财政方面作出的及时反应给逆转回来(相关论述见第2章)。

但是1974-1975年(以及1981-1982年)的成功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这些年的情况表明,通过正常运行,我们的经济将会内生产生金融危机的条件,而且解决这些危机的适度办法依赖于中央银行及时且有效的干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发生比1974-1975年更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当局在阻止金融危机肆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是顿“免费的午餐”。美联储对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实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意味着,美联储的保护直接扩展到美国所属的成员银行所有在海外的存款。这种保护的扩展意味着,1974年以后国际金融市场给扩张开了绿灯。特别是,正是这种保护使1974年后美国大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大量增加。这样,1974-1975年的成功为未来的困难埋下了种子,由此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漫长的第三次世界债务危机。同样的,人们在1974年对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的商业票据的恐慌被商业银行贷款而不是公开市场信用平复。在此过程中,商业票据市场的完整性没有改变,正巧在此时商业银行忙于进行优惠的融资安排。一旦机构和利益再次得到保护,就会导致脆弱的商业银行资产组合。

1974-1975年成功中断了金融危机的威胁,并且遏制了收入和就业的紧缩少,这意味着困难并不是机构改革大潮的信号。1974-1975年实践的结果是,尽管阻止出现危机的力量并没有增加,但美联储的保护扩张了。实际上,美联储的责任加重了,但它的权力并没有增加。在1974-1975年以及接下来所采取的措施中,并没有降低出现另一场严重萧条或是一场温和衰退的可能性。正如我们现在所知,1981-1982年我们看到了一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它影响着整个20世纪80年代,所以需要进行比1974-1975年更为广泛的最终贷款人干预。

天还没有塌

随着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破产、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陷入困境和大量企业破产,1974年第三季度和1975年第一季度出现了产出大幅下降和失业爆发式增加。经济仿佛已处于大萧条的边缘,苍天将倾。但灾难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政府赤字(因减税而增加)和最终贷款人的干预阻止了衰退,并使经济很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