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理论透视(5)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当前的理论使得经济在死气沉沉的环境下发展,在这个环境中,毫无个性的代理商们不断进行着虚无的拍卖和聚会游戏。在我们这个存在着不完美知识和不准确行为的世界中,主流经济理论分析却将完美的知识或幻想出来的能力用作模型计算的条件。然而,这些模型(现在已经高度数学化了)现在变得很有趣,因为它们表明连贯性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需要明白的是,市场进程能够有多大程度上被用来产生预期的结果。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要辨别不稳定性的来源并决定进行政策干预来抑制不连贯性的出现,而对于那些依靠自身运行就能保持连贯性的市场,要尽量避免进行干预。

连贯性和政策

如果一个经济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足够稳定,系统对外界变化的反映就是可以预测的,那么系统就能保持性。在一个经济中,连贯性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数量总能大致保持相等,只要经过细微的调整就能达到并维持实质性的平衡。在这样的经济中,计划、干预、监管或者控制都是不需要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市场体系的连贯性有时候会被打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就是一个例子。因此,经济理论不仅要阐述定价过程的连贯性,而且要考虑到连贯性被破坏的可能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建立一种理论,该理论不承认不连贯性是经济内在过程的结果,却认为当发生意外的冲击或者一些制度上的失常时,定价过程将崩溃。如果混乱是由外界因素引起,那么偶尔的混乱并不影响实质上的连贯性。

如果说新古典综合理论是有效的,那么经济中显而易见的不连贯性就一定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不完善的制度或者人类判断的失误。外部力量比如中央银行(美联储)对经济事件进行干预,显然成了表面不连贯性的一只替罪羊,其他的外部力量还可能包括工会、有垄断力的大型企业、外国企业联盟和政府。很多经济学家正是用这些外部影响来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

对于那些看重未来收益的市场来说,很难出现对连贯性应有的反映;在某些市场中,分散的定价过程也许能够维持连贯性,然而对于其他的市场来说,定价过程在发生效用的同时会打破这种连贯性。如果这是经济所特有的性质,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弄清楚,是否有必要采取政策或建立某种制度来限制或者抵消导致不连贯性的定价过程。

如果一个分权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定价机制只有在合适的政策或者制度规范下,才能够产生连贯性的结果,那么政策干预就是必需的,市场机制则是用来解决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一旦这种有条件的连贯性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特征,那么人们就不会再盲目地相信和接受市场的作用了。此外,在存在有条件连贯性的经济中,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改革会影响到维持连贯性所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制度和关系的变化,维持连贯性的政策也应该发生相应改变。

此外,要想保持市场的连贯性,需要遵循一个替代原则。这个原则的一个方面是,如果供给条件变化导致消费或生产中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相对于其他价格上升(或下降),那么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将会减少(或者增加);这意味着需求曲线的斜率通常是负的。替代原则的第二个方面是,如果商品的价格上升(下降),那么其他商品的数量将会增加(减少)。也就是说,相对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数量将会减少,而相对价格下降的商品需求数量将会增加。替代原则说明,较高的相对价格会抑制和降低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使用,反之亦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