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当代主流理论:后凯恩斯综合理论(4)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凯恩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于1936年正式出版(前言上写的是1935年12月13日)。对《通论》的评论和说明(大部分是数学化的)最早出现在1937年。

罗斯福在1933年也就是他执政的第一个任期间,做了一些旨在恢复经济的政策改革,这发生在《通论》出版之前;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从1937年1月开始。《通论》出版以后,其中的一些思想被用于解释经济恢复期间政府赤字存在的合理性。不过,罗斯福新政的最初方案是有根据的、合理的、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失业者为了生存需要有收入,而工作是获得收入的途径;在罗斯福和当时的美国人民看来,不劳而获地拥有失业救济金是不可容忍的事情。虽然当时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观点以说明(为刺激国民经济)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是件好事,但是认为政府赤字能够增加经济中私人部门的产出和就业的观点,当时并没有作为制定财政支出计划的依据而被提出来。

罗斯福新政既是一种改革的努力,又是一个经济复苏计划。罗斯福在其第个一任期内,即1933—1937年,主要的结构改革在凯恩斯《通论》的思想产生影响之前都是被广泛认可的。很多改革措施的目的都在于使经济大萧条不再发生,这些改革措施也正表明了改革者对经济大萧条的诠释。罗斯福新政时期,价格紧缩被看成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且人们期望能够通过政府和私人干预使下降中的价格保持稳定。然而,根据《通论》中的观点,价格紧缩只是严重经济衰退的一个征兆,而非萧条的原因。根据《通论》的观点,1933—1937年的结构改革是针对衰退的征兆而不是衰退的原因来进行的。

1937-1938年的经济不景气最主要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这是在经济局部复苏时期市场存在限价政策的前提下发生的。经济学家们最近开始转而赞成凯恩斯的观点,比如哈佛大学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就强调1937-1938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在于,1936年分发给退伍军人的奖金带来的财政上的推动,1937年为了达到预算平衡而采取的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美联储为消除潜在通胀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1937-1938年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了国家临时经济委员会[ 国家临时经济委员会(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ic Committee, TNEC)是为了对经济力量集中度进行彻底的研究而于1938年成立的。参见Ellis W. Hawley, The New Deal and the Problem of Monopo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TNEC变成了一个争论经济不景气和经济衰退原因与应对策略的论坛。]的成立,该委员会一开始认为垄断势力和限价政策的实施才使得经济不完全地膨胀和衰退。凯恩斯思想能够被引入政策讨论中正是得益于汉森向委员会的推荐;然而,直到二战后政府干预增加,相当数量的受凯恩斯理论影响的经济学家才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并且对政策产生影响。

凯恩斯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是因为该理论(被普遍接受的其实是它的缩减版本)认为市场机制并不一定是一个能够自动纠错从而实现并维持充分就业的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显而易见,市场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是失败的。即使是市场可能会纠正市场的偏差从而引导经济走向充分就业,但是至少在当时,市场并没有及时地发生作用。在类似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后,若要通过市场自身力量使经济重新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太漫长,而且从政治上来说,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至少,市场即使要发生作用也需要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才能实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