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当代主流理论:后凯恩斯综合理论(5)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作者:(美)海曼·P·明斯基


20世纪30年代充满了各种改革和挽救市场机制的主张。汉森和其他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理论解读为,运用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就可以达到接近充分就是状态,而不管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和制度如何。[ Alvin Hansen, Monetary Theory and Fiscal Policy(New York: McGraw-Hill,1949)是对凯恩斯思想一个较为成熟的阐述。Alvin Hansen, Fiscal Polity and Business Cycle(New York: Norton,1941)是更早的一个阐释版本。Henry C. Simons的评论性文章,“Hansen on Fiscal Polic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 no. 2(April 1942), ;被Economic Policy for a Free Society, op. cit. 引用,这其中建立了一个“反对凯恩斯观点”的模型。Simons的评论既可以根据各位读者的喜好而理解成一种不公平的攻击,也可理解为对干预派经济学家诡辩性(sophisticated)的一种攻击。]这意味着,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可以忽略产业结构和垄断力量范围这些政治上的棘手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复苏和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不需要限制大集团企业和新兴企业联盟的垄断力量。垄断和卡特尔政策并不被认为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为它们对就业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合适的财政政策抵消。

劳动力市场:决定总需求还是由总需求决定

凯恩斯思想的一个中心是,就业水平不是由劳动力市场内生决定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古典总需求理论模型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决定了就业和实际工资。均衡的就业水平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特性和家庭的偏好系统。在该理论中,劳动力市场简直被看成了豌豆市场或玩具枪市场。古典理论设想市场是这样起作用的,如果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不平衡,不管是劳动供给过剩还是需求过剩,实际工资的变化将会消除不均衡状态。一旦就业水平给定,经济的生产特点(生产函数)就可以确定产出。

与以上古典理论不同的是,凯恩斯从对产出需求的决定因素开始阐述:家庭和企业的产出需求是从纯理论中推导而来的,政策模型中加入政府的产出需求,而总需求是各部门需求之和。倘若劳动需求小于或等于现行工资水平下能够雇用到的工人,那么就业水平就等于由产出决定的劳动需求。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在通行的货币工资下劳动的供给可能会超过需求,而且为了应对失业而采取的行动对于消除过剩的劳动供给可能是无效的。凯恩斯认这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状态也是均衡状态。很显然,这是一个存在过剩劳动供给/劳动需求的状态,也确实存在不断下降的货币工资,仅仅在市场对过剩供给作出的反应不能够有效消除过剩供给的时候,才算达到了均衡状态。

在考虑消除过剩劳动供给或需求的过程中,有必要区分一下市场自身的反应和市场之间的反应。市场自身的反应包括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而市场之间的反应则是市场自身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其他市场的供给或需求条件的,以及其他市场是如何对该市场作出反应的。在劳动市场上,市场内的变量是指劳动的货币工资和实际被雇用的劳动数量。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过剩的劳动供给会导致货币工资下降,货币工资下降会降低产出的供给价格和雇用工人的收入,降低的收入会减少对产出从而对劳动的货币需求。在较低的货币工资水平下,产出的供求都将降低,从而导致物价降低;降低的货币工资并不一定降低实际工资。因此,劳动市场变量的变化对劳动供求之间关系的影响是,最开始的过剩劳动供给也许不能被消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