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汇丰银行——一个中国的故事(1)

市场的力量 作者:李子旸


简单的商品买卖业务,即使在制度条件严重缺失的条件下,也有可能成功进行,而高度依赖信用、交易周期很长的银行业,则必须在足够的制度条件下才会出现和发展。而一旦制度条件成熟到可以发育出健全的银行体系,那就标志着市场体制达到了相当的完善和成熟程度。

2007年4月2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对外营业。这家外资银行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顾客,汇丰提出的宣传口号是:“从来不曾远离,从此离你更近”。了解汇丰历史的人对这个口号中的深意会更加理解。实际上,汇丰银行和中国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不曾远离”。这个世界级金融巨头的成长和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如果汇丰银行直接使用它的全名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这看起来完全是一家中国银行的名字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汇丰虽然属于英资银行,但成立时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银行——在中国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面向中国的贸易活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放贸易口岸。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展开。西方人在中国建立起了若干洋行,也就是商业公司进行贸易活动。到了19世纪60年代,有几家洋行的规模已经颇为可观,比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等等。

洋行经营的国际贸易对金融服务有着大量的需求。在诸如国际汇兑、放贷、贴现、结算等等环节,商人们都需要金融机构的协助。没有专业的金融服务,完全依靠商人的自有资本和现金交易的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外贸易的早期,金融业务一般由主要的大洋行,比如怡和和旗昌来兼营,另外,一些总部在英国和印度的银行也在香港做一些金融业务,比如汇理银行、渣打银行等等。但这些银行的重心并不在香港,因此,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贸易的需要。到了19世纪60年代,这种金融服务的欠缺状况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印度的英国商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商业机会。孟买的一些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国皇家银行”。这个消息传到香港以后,引起了另一个英国人的注意。这个英国人就是汇丰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苏石兰(Thomas Sutheland)。当时,苏石兰是著名的大英轮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已经在港工作了十多年。由于大英轮船公司的声望和他本人的资历,苏石兰在香港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号召力。

几个月以前,苏石兰偶然读到了一些关于银行业务的文章,由此对经营银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认为,如果机会合适,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之一,就是根据苏格兰原则在中国开办一家银行”。现在,“中国皇家银行”就要创立的消息看来正创造出了这种合适的机会。苏石兰决心抢先开办一家他们自己的银行。

所谓“他们自己”,指的就是在香港和日益兴盛的上海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洋行中的商人们。苏石兰也是其中的一员。苏石兰要创办一家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

苏石兰很快写出了银行成立的计划书,资本金是500万港元。他拿着计划书走遍了香港的主要大洋行,希望得到这些洋行的支持。绝大多数有名的洋行都欣然同意入股。所需资金很快募足。随后来到香港募集资本金的“中国皇家银行”只落得了铩羽而归,黯然收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