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风吹来烤肉香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老北京”谈起北京富有地方味的吃食,一数就是一大串:月盛斋的烧羊肉、都一处的烧卖、鲜鱼口的炒肝、天桥的爆肚、虎坊桥的豆汁……而一到秋天和冬天,则以烤肉最相宜。在北京,往往一家烤肉店,飘香十里。肉香夹杂着松烟香,嫩香加杂焦香,清香夹杂着浓香,不但在店里吃的,连在街上走的也馋涎欲滴。

烤肉不是地道的北京士产,是从蒙古传来的。但年头已很久远,早已入了“北京籍”。写于道光二十五年的《都门杂咏》里就有咏“烤牛肉”的诗。“寒冬烤肉味甚饕,大酒缸前围一遭”。写的确是烤肉的风味。

吃烤肉的方法很特别。不用锅,而用铁算子。算子用几十条拇指宽的铁条排列而成,条与条之间留有间隙。如“烤肉宛”的箅子已用了二百多年了。黑糊糊的满是油腻,不用放肉,一烧就冒出浓香来。算子下放个大火盆,烧松木。肉要选用上好的牛肉或羊肉,切片,煨上酱油、姜汁等,把肉堆在烧热的算子上,洒上大量的葱丝。肉烤得吱吱作响,鼻子上冒起浓烟,肉要的汁水蒸流殆尽,内微微有些糊。这个火候上撒上一把香菜(芫荽),搅拌均匀,算是熟了。

烤肉的吃法和姿势也很特别,讲究的都是站着吃。站还要有个站样:一只脚踏着一条凳,半弓身,一手拿碗,一手拿双尺来的筷子,闻着鼻子,边烤边吃。再喝上二两“二锅头”,或者北京的名酒“莲花白”,那股美劲儿,简直别提了。

吃烤肉,不需要使用珠光宝气的景德镇的杯盘,不需要陈列“满汉全席”那一百多道山珍海味,也小须要高堂华阁,一席动辄千金。它使人想起的不是贵公子的华筵,而是草原上那种幕天席地的质朴粗犷的风格,甚至是樊尝拔剑劈吃“上彘肩”的豪迈气概。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北京的富有地方风味的吃食,不该是一味的香嫩,该有一点大漠风沙之气,烤肉正是这样的。

北京两家著名的烤肉馆――后海的“烤肉季”和宣武门的“烤肉宛”,有些年不采用上述那种吃法了,是一大憾事。烤肉若是让别人烤好,放在盘子里让你慢慢嚼。就乏味多了。可庆幸的是,听说他们最近已恢复传统吃法,以增加北京的独特风味。海内外的“老北京”以及久思去北京一游的朋友,我想都会闻之高兴而食指大动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