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的糖葫芦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一年四季,暑往寒来,只要节令一变,应时食品便立即上市。――早年笔者寓居北京时,便是如此。那时,中秋过后,“郎家园大枣”的叫卖声刚刚销声匿迹,接踵而来的便是那音乐般的卖冰糖葫芦的叫卖声。

北京人出售糖葫芦的形式分坐商与行商两种。坐商中依佼者,应属前门大栅栏东口的“九龙斋”。其特点:规模大、品种多、质量好。门脸儿非常宽敞,明净的橱窗里,摆着上千串用山楂、海棠、橘子、葡萄、荸荠、山药、山药豆、黑枣以及山楂中夹带豆沙和瓜子儿等干鲜果品蘸成的糖葫芦。果实新鲜而干净,竹签儿也刮得非常细致,里在每个果实上的一层匀称的冰糖,晶莹得就像一面小镜子。精明强干的小夥计,穿着蓝布长衫,里面的白色小褂向外翻出半尺来宽的雪白袖口,不时地用一只手掩住耳朵吆喝一声:“刚蘸得的冰糖葫芦,开口胃呀甜酸冰糖葫芦!”这一阵阵清脆的叫卖声在寒风中荡漾着,招徕一批批的主顾。凡是到附近的庆乐、三庆和中和戏院听戏的人,总要买上两三串儿,一边吃着,一边步入戏院的大门。

行商叫卖糖葫芦,大都拿着一个棕色或黑色的宵箕,拱形的提梁上插着一把甩头鹅毛扫子,和一副内装三十二根签字的小签筒。这些商贩除沿街叫卖外,还经常出没于浴池、茶馆、饭店或妓院,靠抽签的赌博营利。每只如毛衣针粗细的竹签上所刻的点儿,与每张牛牌上的默儿一模一样,三十二根签子即相当于一副牛牌。主顾下好赌注以后,卖者便开始“叠筒子”,那竹制的签筒并没有底儿,只蒙了一层马尾罗,筒子叠在桌面上,里面的签子便借着罗底的弹性转来转去,发出哗哗的声响,这就等于是洗牌了。既可一人独抽,亦可三四人同时抽,每次只能抽三只,最后以所抽竹签上点子的多少决定输赢,此谓之“抽大点儿”。赢了可以白吃糖葫芦,输者自然要白花冤钱。

正月初一至十五,和平门外厂甸庙会上所出售的大糖葫芦,则另有一番特色。百十个山里红用一米多长的荆条串起来,上面蘸满了牙黄色的饴糖,顶端还插着一面三角形的彩色小纸旗,十分壮观而富有情趣。远远地望去,但见千百只大糖葫芦在黑压压的人群上空缓缓地移动着,五彩缤纷的小纸旗轻轻地飘摇着,与那腾空欲飞的各色气球和呼呼作响的风车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实在好看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