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月一送寒衣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北京的农历十月,一般都是好天气。地还没有上冻,也不算太冷,新棉袄上身,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在郊野,收割了庄稼的土地上,早晚之间,有霜有雾,白刷刷的。到了中午,经太阳一晒,黑土还显得十分湿润。赶上秋末冬初特别暖时,山桃花还偶然会绽开一两个粉红色的花蕾,绰约枝头,称“十月小阳春”。

每逢金秋十月,我就想起往昔北京居民在家门口烧“包袱”,送“寒衣”的旧事。谚云:“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细致,所谓 “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虽然事属迷信,但却寄托了怀念亲人的深厚、淳朴的感情,对于常人来说,也是不可厚非的。每年到十月一,迷信的人总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锞子包袱”,完全像《帝京景物略》说的那样,我亦曾替人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县、某村、某处”,写上外祖父、母的称谓、姓氏,另外还要写个小包袱“土地酒资五锭”。这些举动虽自不以为然,但是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对于亲人的怀念,究竟用什么方式表示才好呢?想到过去每年“十月一”尚要送送“寒衣”,而今一般则再无此形式,便感到亲人之间似乎凉薄了。

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着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叫卖声尖而促。北京过去是比较守旧的,尽管“皇上”已经被打倒二三十年了,历书也早已不是“钦天监”所颁发的了,可是大家还是叫“皇历”,卖的人也还是喊”卖皇历”。

农历十月到了,旧事通了,回忆上述小事是“衷心藏之,何日忘之”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