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城处处扭秧歌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最近两年,北京街头出现一种新景观:成群结队的中老年妇女,身着彩衣,浓施粉黛,于清晨或黄昏,占据街头宽敞地带大扭特扭其秧歌,以此自娱兼可锻炼身体;而于客观上,却为本已极度喧嚣的城市再添几分嘈杂。

如今北京妇女所扭之秧歌,系由清代之“地秧歌”演变而来。原始之地秧歌,是一种时令性极强的民间花会,随妙峰山等处各大庙会而出演,且皆由男性彩扮成头陀、渔翁、渔婆、樵夫、农夫、傻公子、傻公子老婆以及文扇、武扇(手中持折扇)、俊鼓(小生扮相击鼓)、旦锣(青衣扮相打锣)等十余个角色,以俚歌小曲、诙谐对话、幽默动作表演八仙或梁山伯的故事等。

秧歌在各大庙宇山门前演出时,其内容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演唱”五部分。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头陀的几套基本动作演变成六十四个套路,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并吸收了戏曲表演技巧,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与统一,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

地秧歌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花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对北京人尤其是儿童产生了极大影响。清顺治进士施闰章《愚山先生诗集 灯夕口号诗》曰:“秧歌推击惹闲愁,乱簇儿童戏未休;见说寻常歌舞竞,大头和尚满街游。”并自注云:“都下儿童、竞唱秧歌,击椎相应,又扮大头和尚为戏。”其诗并注中所云“大头和尚”者,即“大头和尚度柳翠”之神话故事:王母瑶池仙女柳翠思凡下界,罗汉度其重上天宫。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

自清初至民国期间,北京城内及郊区表演地秧歌的花会组织凡二十余档,其资格最老者当数朝阳区弘寺地秧歌老会,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历史,素享盛名,可谓鲁殿灵光。以其资深而技艺高超,并有推陈出新之改良举措,遂于1986年北京地区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几十万计的妇女从不同上作岗位退休后,长期安居乐业于承平之世,既无动荡之忧,又无凋敝之患,于是选择与自身文化素质相近之娱乐方式,求长寿之道,于是一支又一支的大小秧歌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乃至形成京城一大景观。

更令人欣慰的是:京城一切秧歌队的所有女性,皆一改昔日腼腆之故态,能在群众围观且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的纷乱环境中旁若无人地翩翩起舞,确实达到了佛教“无我无畏”的境界,也真是一种莫可名状的享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