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跷兴乡愁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看电视时,某些别人不一定发笑的镜头,我却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看到某些国家狂欢节日街头游乐人群中,有装假脚的高人出现,走起来摇摇晃晃因而想到,这不是和我小时候在北京看过的“高跷”一样吗?是中国学外国的呢?还是外国学中国的呢?抑或是各自同时创造的呢?

小时候在北京,我十分爱看“高跷”。腊月里正月里,四郊农民一二十人扮上角色,一堂锣鼓丝竹,踏上高跷,扭扭摆摆进城串街走巷表演。北京人家,一般都关着大门过日子,听见外面的锣鼓丝竹声,是什么呢?孩子们最好奇,打开大门一看,哦,踏高跷的过来了,进来玩玩吧。一个一个,弯着腰,低倒头,高抬脚,迈过门坎,从大门洞进来。孩子们又好奇,文幼稚,十分惊讶地看看他们,觉得大门洞对他们说来太低了。看着他们,孩子们觉得自己更小了,真像小人国遇到大人国的人。

高跷能玩些什么呢?大头和尚戏柳翠、小二格赶驴、傻公子上京、渔樵耕读四时乐,等等。高跷只能摇摇摆摆地走着表演,而且走的是一定步伐。领头的是大头和尚,手里敲着木头梆子,随走随敲。表演的人,按照他敲的快慢来扭着走,手上再做一些动作:如扮小媳妇的,一手贴着腰,一手甩着手绢;扮小二格的,摇着赶驴的鞭子。表演时走的路线,有走圆圈,走拗花(如两个英文字母大写爱司交叉),走四门斗(四角对穿走三角斜),等等。

休息时更好玩,既不能站定不动,又不能坐,必须靠在墙上或窗户边站着。只见靠在窗户边站着的大头和尚,把木梆夹在腋下,把头套推上去挂在头上,掏出烟袋、烟荷包、打火镰悠闲地抽烟,我出神地看着他,但他并不注意我,他哪里想到他那瞬间的神态,会给我留下永久的印象呢?

高烧就是秧歌的一种。《京都风俗志》云:“秧歌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

《定县秧歌选绪论》也说:“北平唱秧歌的人,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叫做踏高跷脚。”这种形式,在清初就十分普遍了。施愚山诗云:“秧歌推击惹闲愁,乱簇儿童戏未休。见说寻常歌舞竞,大头和尚满街游。”这种古老的带有泥土气的玩意儿,给孩子们的欢乐,可以说超过了梅兰芳的《天女散花》。岁尾年头,想起重年的欢乐,岂止是惹闲愁,实实在在是无限乡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