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有上流,无社会

北京的腔调 作者:胡赳赳


章怡和先生去医院看望朋友,她的惯例是亲自下厨,备齐 060 四样菜品送至病房。她讲对美食的热爱和研究以及拥有一手好 厨艺是大家闺秀的必备。有一次《新周刊》记者跟她聊天时, 她说:“北京的四合院都应该拆掉,现在的人不配住。”语意之 尖刻绝望,一时令人回不过神来。她的书在香港出版时名字叫 《最后的贵族》。

在书中,章怡和这样描摹她所见过的康有为的七十岁的女儿 康同璧,那时她站在由梅兰芳送给章怡和家里的八株梅花前久 久不愿离去:“她身着青色暗花软缎通袖旗袍,那袍边、领口、 袖口都压镶着三分宽的滚花锦边。旗袍之上,另套青绸背心。

脚上,是双黑色软底绣花鞋。一种清虚疏朗的神韵,使老人呈 现出慈祥之美。系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丝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 别针,在阳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几许生动之气。染得 黑玉般的头发盘在后颈,绕成一个松松的圆髻。” 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年,在《纽约时报》驻中国的首席 记者阿班眼里,中国是一个饱受内战外辱的国家,但并不妨碍 他热爱这个国家的北京、上海、广州、东三省等地。他既在长 途轮渡和火车上经历过疲惫而难堪的旅行,又在北京、上海的 派对和名流俱乐部中有过奢华、优雅的生活。他住着四进有五 个院子的四合院,在第一个院子里观景,在第二个院子里写稿, 在第三个院子里睡觉,在第四个院子里用餐,第五个院子供下 人使用。他在《我在中国的岁月》中描述说:“这栋中式房屋 因这些院子而生辉,更显得美轮美奂……入夜时,但见每条走道 旁都垂挂着一盏盏大红灯笼。我的家,真像是中国式的仙境。” 中国的上流社会原本是一个杂交来的结果,既有传统遗老 遗少的底子,又有西方殖民后西式生活的风气。聂华苓在《三 061 生影像》中就描述过中国的诗人(她祖父)和客人一起躺在床 上吸鸦片、互相朗诵诗歌的场景,而她在门外偷听。这是民国 时期的大武汉,她的母亲陪她去花花绿绿的洋布行里挑料子做 衣服。

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艾本斯坦写过一本叫《势利:美国当 代上流社会解读》的书,知识分子对上流社会的讥讽之辞溢 于言表,但从中不妨可总结几个上流社会的关键词:派对、名 校、时尚、艺术、俱乐部、品位、职业等等,也许还有性与丑 闻。美国人在构建自己的上流社会,以抵御欧洲人对他们的鄙 视。但这没有什么好比的,把“粗俗”送给美国人,把“媚俗” 送给欧洲人,是再合适不过的礼物。关于粗俗和媚俗的类比, 东欧作家米兰·昆德拉有更精彩的表达。“媚俗”是德语词 “Ki t s c h”的汉译,原指虚假、低俗的艺术。“媚俗”一词在米 兰·昆德拉的小说里上升为一种虚假、低俗的人类精神,并深 入人心。他直陈:无产阶级是粗俗的,而资产阶级是媚俗的。

类似的对比还有:大众是粗俗的,精英是媚俗的;下流社 会是粗俗的,上流社会是媚俗的;平民是粗俗的,贵族是媚 俗的;无知是粗俗的,知识是媚俗的;没文化是粗俗的,有文 化是媚俗的;主流是粗俗的,另类是媚俗的;生活是粗俗的, 时尚是媚俗的;欲望是粗俗的,精神是媚俗的;富是粗俗的, 贵是媚俗的;性是粗俗的,爱是媚俗的;保守是粗俗的,前卫 是媚俗的;炫耀是粗俗的,低调是媚俗的;土鳖是粗俗的,海 龟是媚俗的等等。

“对地位的高级精致的迷恋”是艾本斯坦总结得最好的一句 话,这句话可谓是上流社群的集体写照。这与中国的一个略带 062 上流社会情结的作家洪晃的话不谋而合,她说:“他们都在跟 自己的声音和身份热恋着。”她描述了一个场景:这天请客的 是一位英国上流社会的夫人,可能还有个什么爵位。这夫人是 个大闷棍,可以没有语调地自说自话一个多钟头,特别是关于 英国上流社会的花园,只要你问一句:请问花园里面到底应该 种什么样的月季?她就开始了滔滔不绝、平声调的演说。你可 以闷头吃饭、上厕所、甚至找个漂亮服务生在卫生间做爱,把 这些动作都完成后回到座位上,保你她还在说她花园里的月季。

最后洪晃总结说:“我发现这个毛病在上流社会很普遍,上流 社会的人比较喜欢听自己说话。” 在心理上、身份上的投射是上流社会的一个典型标志。一 个纽约来的艺术工作者在北京的金鼎轩饭店讲了哈佛大学的一 个笑话:问换个灯泡需要几个哈佛毕业生,答需要十一个-- 一个换灯泡,十个喝彩。微软中国总部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正 在绞尽脑汁将孩子送进人大附中,因为进了这里就等于一只脚 跨进了北大。名校教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进入上流生 活的一个重要法则。

艾本斯坦关于“势利”的描述,用中国人的话讲就是“瞧 不起”。有钱人瞧不起没钱人,不用工作的人瞧不起穷忙族, 世袭富豪瞧不起白手起家。“瞧不起”只是一方面,上流人士 更多的是“比讲究”,在任何一件事物上,要更高级,尤其是 看起来很无聊很无趣又很无用的事物。这就出现了上述花园里 的月季怎么种这一幕。

“比讲究”就是一种源于身份意识的媚俗行为,任何华丽 的冒险、奢侈的铺排、极致的浪费都与此有关。所以上流社会 063 向来规矩多,既随心所欲而又繁复没有自由。

上流是这个社会的溢出物,他们不在普通公众的视野,但 却与艺术、哲学是近亲。因为艺术与哲学作为精神性的产物同 样是社会的溢出物,与实用主义无关。所以有人说,什么是上 流?就是你作为平民的理想都实现后剩余的理想。

人们嘲笑的往往是“半瓶子水”、“半上流社会”,是他们 在“扮上流社会”,进入公众视野,企图通过粗俗来媚俗。

当“中产”成为热词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小资”这 个群体正在消失,它变成了大学生和刚工作不久的热爱生活的 人们的代称。成功人士们则正在躲避“小资”这样的称谓。这 也为引导消费潮流的广告商所重视,媒体们再也不热衷去摆弄 小情小调了。

扮上流社会的人们是新时代的“于连”,名牌、名人、派 对相佐,豪掷自己的资本:青春、身体、才华,或者情商。可 能到头来成为“混子”,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得不到,也 可能成功跻入上流。更多的人,是名与利的共谋犯,为了赚钱, 或为了出人头地。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是富人们成形的三十年。因为一 个绝对权力并未被打破,资源配置控制着这个社会富人的形成: 城市化使开发商主体成为绝对富豪;沿海、华东的开放使得这 些地域先富裕起来;对矿产的开采使得山西煤老板名扬天下; 只有I T 富豪是拿着海外V C 的风险投资,产生了一批非传统意 义上的年轻新富。

准确说来,整个经济运行体围绕着他们转,他们是消费的 主体,但却不是上流社会,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耍上流”。

064 “耍上流”要等到他们的子嗣和亲属,也就是“富二代”形成 之后,送出国培养、接班、掌管大业。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个“贵”字,标识出了上流社 会的心态。唯其贵,方能区别于富。还不能傻,要有文化和艺 术的鉴赏力,方能一跃上流。

我们刚刚嘲笑完暴发户和暴发户心态,还处在对上流社会 望梅解渴的地步,一个上流社会的阶层远未形成。

混乱,但却最富有活力。这既是中国当代的指征,也是全 球对中国的一致看法。在网上也曾经充斥着关于上流社会的大 辩论:易烨卿与周公子的天涯社区论战。前者因鄙视穷人而遭到 后者的追讨,两人的“炫富帖”引来了二十多万人次的“观战”。

人们天生的对本阶层抱有好感,而对其他阶层抱有超好感 或恶感,这正如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感受一样。上流社会 或是上流阶层,是少数人的主场,而变成大多数人的阶层想象。

“上流生活”最能体现在豪宅与名车的配置中,现在又多了一 件利器:艺术品。

网上有网友对上流社会的粗浅的定义,照录如下:上流社 会是分地域的,一般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资产到达一定数值不 用工作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或者是每年的工作所赚取的金钱 足够你来维持享受生活所付出的高额价格!网友补充了与贵族 的区别:区别在于贵族是世袭的!而上流社会的圈子可以通过 本人的后天努力而跻身于上流社会!连连使用的感叹号很有意 思,似乎在分享与惊叹一个发现。

白马非马,上流社会不是社会。所谓上流社会是一种形容, 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它必然很难浮现 065 于公众的视野中。但我们可以说,你能在中国的城市中,找到 种种“上流美”的痕迹,不择手段跻入上流,唯独没学会上流 的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 是谓上流。可我们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贵必淫,贫贱必移,威 武必屈。

要想争上流,需要修习之处还很多,正如杂志的栏目设置 一样:社会、文化、财富、生活方式。还有礼仪。都得学习。

中国人的上流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但不知与其道德前景成正比还 是成反比。中国人之前穷怕了,现在富怕了,所以必争上流。中 国人的上流前景不应该往前看,而是往后,运用的是“后视镜” 原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帝国的礼仪之邦,留下来的都是上 流文化。中国人梦想跑步进入上流社会,事实上是一种返祖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