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中国朝酒晚舞

北京的腔调 作者:胡赳赳


王朔在《新狂人日记》中描述过一个叫“三哥”的,大家 每天都顶着“三哥”的名目吃饭:周一, 三哥要去天津了; 周二, 三哥又不走了:周三, 三哥真走了:周四, 三哥回来了。

王朔说:“剩下的就全周末--必须的。” 这个二三哥是典型的饭局达人,最“骇人”的一次是在某 次聚会上,七个人互相介绍后发现,彼此全叫“三哥”,这几 率真是小之又小,愣让王朔给碰上了。

吃饭其实很累,但再累也得吃。所谓“革命不是请客吃 饭”,不革命了,不就剩下“请客吃饭”么。美食专栏作家沈 宏非说:“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 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 经济学家茅于轼长期以来有个观点,中国的粮食最起码够 全中国再吃二十年,所以他赞同退耕建房,这样房价就下来了。

中国人的现状说到底是“吃穿住行”只解决了吃穿,没解决 住行。基本温饱、略微小康、虽有中产、塔顶特权是社会的 写照。住,房价太高,行,交通太堵。吃和穿则蔚为大观,钞 票化做饭票、布票仍是主旋律。于是往死里吃、往出格中穿。

喝红酒加电脑桌,从微博上接入世界;喝白酒加麻将桌, 从领导处搞好关系;喝洋酒加谈判桌,从客户处套取利益。

现代人每天外出游弋,与原始社会出外打猎并无本质不同, 碰运气、谈天气、讲义气、聚人气,“气场”各有不同,“公关” 无处不在。早期在房地产领域流行的“工作无非两件事--找 资源、建人脉”现在人人心领神会。说白了就是:寻找猎物, 自己能干掉就独吞;干不掉,那就找人来合伙干掉。

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 则无事不可为。有的时候,一桌客满,硬挤不进来,你还得单 开一桌,是为换个局;自己定喝酒规则,是为制度创新;吆喝 人来,是为策划推广;分而食之,是为共同事业;酒醉饭饱, 057 是为既得利益。陈天桥用网络游戏起家,江南春靠写字楼电视 创业,马云凭电子商务致富,无他,但懂得一个“吃”字。

鲁迅先生作悲愤言,旧社会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二字。

现在的社会不作如是观,人们的活命思路转化为:“是人就要 有被利用价值”。潜台词是被吃一口未尝不可。所以,娱乐界 的潜规则被九○后少女转化为“肉献”一词,与其被潜,不如 主动肉献。无论是看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还是看殳俏《吃, 吃地笑》,最后得出一样的道理:大国亦是盘中餐。

每逢年底,公司企业、单位部门都有年会,这是观察中国 生态的绝佳场合。企业文化不同,生意好坏有别,气势形态 各样,但有一处相似,总得有人喝醉方为尽兴,总会有一句口 头禅言简意“骇”:“吃好,喝好。” 有酒无桌是酒鬼,有桌无酒干着急。酒与桌的关系就像矛 与盾的关系,没有矛不甘心,没有盾不放心。酒是催化剂,桌 是能量源。酒桌不是PK 台,而是PR 场。中国的骑士,不用 骑马,而是骑驴找马。也只有在酒后,民间智慧诞生了:“群 众都过了河,干部还在那里假装摸石头”。

据说,茅台空酒瓶都卖到了九十元一个,茅台当地的一个 开发商说,现在市面上的茅台四分之三都是假的。原因很简 单,茅台酒的产量有限,而需求量太大,“批条子到茅台酒厂 要酒的都生产不过来。” 酒没有缓解“忧郁”。忧郁症位列第四大疾病,全球患者 达到一亿,每六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在大城市中更严重,“每 个人都至少认识一个忧郁症朋友”。

但酒还是缓解了社会压力。上海一家杂志的主编说:“我 058 缓解压力的三种方式是:喝酒、K 歌、飙车。”此话颇具代表性。

这还是健康的,要是“嗑药、K 粉、发飙”,那就太《台北晚 九朝五》了。

喝酒达到“赖嗨嗨”状态好过全民下药。国进民退,未富 先懒,小酌一杯进入自我陶醉状态也许是最佳选择。买完房,每 个人都想吃后悔药,每个人都需要一杯酒。“现在还被老婆抱怨, 当时看好要买的大房子,钱都准备好了,结果接到一个电话说 房子那儿以前是垃圾场,结果不知怎么想就动摇了,过了几天 再去订就没有了。”有个想换房子的IT 界人士喝过一杯后说。

工作上的压力显然更大,新人时常面对职场“冷暴力”:无 人指点、无人搭理、无人问津,要么就是被搭理的大叔偏偏是 个边缘人员。“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单位生活被如此多 职场人士向往,但那已是上个世纪的事情。那么,还是喝酒吧。

似乎一切事情最后都被酒代替、统管,像是打牌时的“替 张”。助兴时,喝酒;不爽时,喝酒;社交时,喝酒;独处时, 喝酒;对一个人好,喝酒;报复一个人,还是喝酒。

买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创富无力,买醉;都市居大 不易,买醉;职场、生意场、社交场的需要,买醉。有个笑语 是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而真正 来得实在的是“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喝一杯,喝醉了大家都开 心”、“何以解压,唯有你丫”。

中国开饭,世界管饱;中国开酒,世界都有。中国既是世 界的开胃酒,也是世界的壮阳酒。

在中国,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酒桌除外。

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中国人喝红酒四大俗“碰杯、 059 干杯、碎杯、交杯”,这时看来也无伤大雅,只要感情深,管 它主义真。

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

网友们曾对招待奥巴马的国宴津津乐道:翠汁鸡豆花汤、中式 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一道点心、一道水果冰 淇淋和二○○二年的长城五星葡萄酒。

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

因此,酒精文化碰到汽油文化就伤痕累累,禁酒令越来越严, 仍难敌陪酒之风,把车扔在原地,酒还得照喝不误。

逢年过节,猛酒当道。有个段子说,北京人喝酒:来个 红的!是指“红星二锅头”;来个牛的!是指“牛栏山二锅头”。

过节聚会,喝酒难免,有人说要移风易俗,但多少年喝到打点 滴送医院,都是常态。

你可以不懂中国话、不懂中国文化,会喝就行。无怪乎老 外感叹“中国就是个大party”,party 上不认识人没关系,语 言不通不要紧,酒量甚至也无所谓,只要你自己H i g h 起来, 似乎就足够了。

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并无多大变化。喝吧,中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