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试释如意(3)

退士闲篇 作者:白化文


二、现存的古代如意实物,一般常引用来说明问题的,厥唯日本正仓院所藏的“犀角黄金钿装如意”。据照片与说明,它那手掌形的头部是白犀角所制,有七个并拢的手爪,柄部镶嵌各种象牙、黄金、珠玉等花纹装饰。总之,是一种华贵的器具,“非常人可享”之物。下等人是无福消受的。证以我们在此前此后所引的资料,也都证明如意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这些资料还证明,其流行时期大致从三国时期开始,通贯到九世纪。

三、从上引九世纪僧人等所说的话能够悟出,三至九世纪中流行的如意,虽然有的已经是宝物级别的器具了,可还是爪杖形的。但是它似乎受到上层人士的极大偏爱,赋与它多种超乎搔痒以外的用途。

初,高祖(按:魏高祖孝文帝)欲观诸子志尚,乃大陈宝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皆竞取珍玩,帝(按:魏世宗宣武帝)唯取骨如意而已。高祖大奇之。

(魏收《魏书》卷八)

我们注意到,“骨如意”虽然不一定是华贵器物,却可列入宝物之林。但是,它又不属于珍玩之列。一个儿童取如意而不取珍玩,足以觇其志尚。说明它具有某些特殊意义,它在上层人物的心目中,已经远不是个痒痒挠儿了。

若把这一时期的资料略加排比,来看一看如意究竟在起些什么作用,上层社会中人物怎样使用它,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发现,上层社会中人物经常执持它。但是,搔痒倒似乎成了它的副业。那么,它的基本用途是什么呢?

它成为高级人物如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物、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清谈家)、高僧(特别是能讲经和参加清谈的高僧)、“高尚其事”的隐士等人手中经常执持和耍弄的东西,多少带有显示身分的作用。我们读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小说,比如说《傲慢与偏见》,或是《大卫·科波菲尔》之类,并观看其中的插图,看到那时的洋“绅士”手杖是不离手的;鲁迅的《阿Q正传》中,那位著名的“假洋鬼子”,其外在标志性特征之一,就是有一根“打狗棍”(Stick)。至于十八九世纪的洋“淑女”,外出时一把小洋伞是不离手的。就拿Stick来说,二三十岁的健康男子汉是不需要拐棍的,主要为显示身分之用。当然啦,用来指点些什么,那是顺手得用的。福尔摩斯之流人物还可用以打斗。这些都是它的“副作用”了。反观以下有关如意的资料,我们会发现,其作用真是惊人地相似:

一、它起指点、指示作用,有点像当代的指挥棒或者教鞭。执持者肯定是有身分的人。有时甚至挥舞起来,能耍的也是高级领导人,而不是儿童或者在当时身分低下的歌舞演员:

吴主潘夫人……为江东绝色。……有司闻於吴主,使图其容貌。夫人忧戚不食,减瘦改形。工人写其真状以进。吴主见而喜悦,以虎魄如意抚案,即折。嗟曰:“此神女也!愁貌尚能惑人,况在欢乐!”

(晋代王嘉《拾遗记》,齐治平校注本,中华书局)

孙和悦邓夫人,常置膝上。和於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流污裤,娇姹弥苦。

(《拾遗记》)

上(化文按:齐武帝)仍以玉如意指嶷(按:齐豫章文献王萧嶷)曰:“未若皇帝之次弟为善最多也!”

(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064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