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试释如意(7)

退士闲篇 作者:白化文


这就会出现一个有碍观瞻的问题:如意的原始形象,毕竟是一把痒痒挠儿。用以指挥,还可收以手指臂之效,无伤大雅。可是用於文事,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或上层领导人老拿着这么个玩艺儿,特别是菩萨老拿着它,总不是个太像样儿的事。笔者认为,大约就在文殊执如意像出现前后,也就是五代时期,云头如意开始出现,同时,原来的手爪型如意身分降低,并且有了“和痒子”(或称“痒和子”)的新称呼。这种称呼,今所见最早的资料大约在《祖堂集》卷四的“石头希迁”条中:

六祖迁化后,[希迁]便去清凉山靖居行思和尚处,礼拜侍立。和尚便问:“从什么处来?”对曰:“从曹溪来。”

和尚拈起和痒子曰:“彼中还有这个也无?“对曰:“非但彼中,西天也无!”

这是一个“机锋”。大和尚还手执手爪形如意,尚有表示身分的用意,但是从希迁看来,不过是“和痒子”罢了!从而可以悬测有不是和痒子的新式如意出现。希迁的回答,语意双关。可以假定,他见过的文殊像已经执持新式云头(或说是“心字”)如意了。在此补充说几句:前引资料中,北宋初的和尚说如意(实为新式如意)取义於“心”字,后来遭到日本僧人的反驳,说拼音的梵文中那有那样的心字,那当然是反驳得对。可是,从中文文字角度考虑,若不说是西天传来的,“只说是自家会的”(这是孙悟空对须菩提祖师发的誓),那么,当初塑造云头如意形象时,说不定是会想到“心”字形的意匠创造呢!后来的灵芝形如意,又说不定是从心字形发展而来呢!

由打如意形制二水分流后,和痒子形状的如意身价一落千丈,完全恢复了原来挠痒痒的原始功能,重新成为老头儿老太太的爱物。那云头如意等新品种则身价十倍,并且演化出一些新用途来。这种发展,大约在明清两代完成,民国初年告一段落。从乾隆年间到西太后专政,是新式如意的黄金时代。这期间相关的资料极多,特别是官方资料如“实录”等资料记载很多。限于本文篇幅,我们只能简略引用。

例如《清实录·仁宗实录》卷三十七,嘉庆四年“庚午”“甲戌”两日谕内阁,均有“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的内容,并将此事列为罪名之首:“其大罪一。”这是《清实录》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意”公案。当然,《清实录》中记载的最终成为庆典式的皆大欢喜的“如意”事件更多。好在这类资料在官书中俯拾即是,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检阅,我们就不多引了。倒是要略引一些小说、笔记等资料,从侧面说明,自觉也算别具一格。

先说形制。新式如意大致演变成三大类型:

一类是头部为镶嵌珠宝玉石、雕镂金银花样的云头、灵芝等形状的,以弯曲的柄部承接。执持部可直也可略呈弯曲。因为它便於在一头执持,所以塑像、画像中人物(如菩萨、神仙)以及戏曲演出中多用之。

另一类则是“两头如意”,就是两端各出头部,头部形制与前一类略同。常常是一个头大一个头小些;柄部则常为弓形小弯曲。执持时必须用双手,呈递给对方时,地位低的人把小头侧向己方;帝王下赐则反之。

再一类是“三镶如意”,它在大大拱起的弓形柄部再安上一个如意头。正因其有三头,所以必须把柄部作长才行,相应地头部也要作大。一般地说,这种如意要比前两种大和长一倍以上,拿起来很不方便,主要当摆设。清宫中这种如意特别多,可算是最贵重的一种了。更有发展到四镶、五镶的,过于繁缛,且非常规,较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