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纸鸢与风筝(1)

退士闲篇 作者:白化文


纸鸢与风筝,当代人可能看成是一雅一俗的一对同义词。可是,起码在唐代,它们可是两种事物。这一点,古代人早已明白,因此,在许多辞典中通常把“风筝”列作两个义项。如《汉语大词典》所载即是:

①玩具,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而成。用长线系之,能乘风高飞。明·陈沂《询刍录》:“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业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

②悬挂在殿阁檐下的金属片,风气作声。又称“铁马”。唐·李白《登瓦官阁》诗:“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明·杨慎《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据我们见到的现有资料,直到五代前后,纸鸢是纸鸢,也称作“风鸢”。这是见于《新唐书·藩镇传·田悦传》的“【张】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田】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马】燧营噪迎之,得书,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按,前引陈沂《询刍录》说,五代李业在宫中作纸鸢为戏,这是见于《新五代史》卷三十的,没有说纸鸢始于李业。而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辩证类”中“纸鸢”条却考证说:“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业所造”,远了不说,即使证以上引《新唐书》此条,亦足见其误。再说,唐代有两篇著名的《纸鸢赋》,一篇是杨誉所写,见载于《全唐文》一百五十四;还有一篇是唐荣所写,见载于《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只要一读便知,唐代流行纸鸢,纸鸢的出现却肯定早于唐代。文繁不录,请读者自行寻检可也。

然而,唐五代人诗文中说到的“风筝”可全是“檐铃”,或说是“风铃”“风铎”的。引诗为证:

元稹《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遥城传漏箭,乡寺响风铃。”(《元稹集》卷十三)

白居易《游悟真寺》:“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白居易集笺校》卷六)

证明寺院中,特别是寺院的塔上悬挂风铃。至今如此。至于宫殿建筑,包括殿堂甚至帷帐,也时兴悬挂风铃,而且戛金琢玉,有踵事增华之势,李商隐《齐宫词》:“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者是也。

写作“风筝”的则更多,除前引李白诗句外,下面再引几例:

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全唐诗》卷二二四)

元稹《连昌宫词》:“鸟啄风筝碎珠玉。”(《全唐诗》卷四一九)这一句影响深远,后来人经常以“鸟啄风筝”来形容风铃的声音。

李商隐《燕台四首·秋》:“西楼一夜风筝急。”(《全唐诗》卷五四一)此句影响亦颇深远,后来的文人写作,写到夜间的“风筝”,就大多指的是风铃了。

还有那司空曙的《风筝》:“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全唐诗》卷二九二)更有那鲍溶的《风筝》:“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炫非触指,锦瑟忽闻风。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全唐诗》卷四八七)以上两首诗合观,似乎指的都是挂成一串的檐铃,而且是经过工匠与乐师合作制成,风吹时能发出某种简单的乐声的。所以,“风筝”不是简单的檐铃,是特制的能发出乐声的檐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