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记(1)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作者:楚渔


从前,思想即为神,后来思想变成了人,现在思想甚至变成了贱民了。

——尼采

上面尼采的话,请读者自己体会。

这是一本论述思维方式的书,不是论述思想方面的文章,但是思维的结果是思想。

这本书写成之后,草稿曾给不同阶层的人看过,包括:教授、商人、工人、官员直到中学生。其中一些人提出一些问题、质疑、乃至批判。多数的问题、质疑、批判其实在本书中都有答案;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有必要在此后记中作简单的说明。

思维模式的改造,达到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难也很难。简单和难都取决于两点,即取决于认识态度和方法问题。对自己和我们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一些问题,只要主观认识到了,就是向正确的思维迈进了第一步。改变起来也很容易。看过本书初稿的人,多数人认为对自己很有启发,认识到自己思维方面有哪些毛病,同时也注意到了别人的思维方式不正确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逐步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关于改变不正确的思维模式,尼斯贝特认为: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培训进行改变。我们认为也可以通过自我培训来改变,培训的关键是要注意思维清晰。思维清晰的前提是概念要精确和清晰。如果概念都不准确,容易形成思维混乱,用模糊的概念是认识不到事物本质的,也无法讨论任何问题。

改造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很难的。如果一个人死抱着自己僵化的思维方式不放,改变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最难的一点恐怕是我们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一点。因为态度不端正,方法也会出现偏差。潜意识中,我们中国人论辩一个问题,往往不是为了探讨真理或事实,而是为了取胜。罗素讲:把辩论和辩证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辩论者是为了取胜,而辩证者则是要努力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将论证分为证明的论证和论辩的论证。他认为证明的论证是根据适于每一论题的原理,而不是根据回答者所持的见解进行推论的论证。因此,证明的论证的论题必须是基本真理和科学知识,论据要求严格,必须由真实、必然、原始的基本原理来担当。亚里士多德是推崇证明的论证的。他认为论辩的论证是不可取的,论辩的论证使用未必真实、原始的判断作为论据,目的是让对方信服自己的某一命题,接受自己的说法。

我们在这里强调罗素和亚里士多德对论辩的界定,是希望读到本书的读者能对本书论点或命题能否成立进行推敲和批判,并指出不足之处,但一定要用科学的论证方法,而不要陷入我们所指出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怪圈的泥坑里去,以免耗费宝贵的时间。我们特别不希望用模糊的抽象的语言来评论本书,因为这些话语有可能放在哪本书里都适用,放在什么地方都合适,这对正确的批评于事无补,等于什么都没说;因而,我们希望对本书的批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亚氏所讲的用“证明的论证”来批评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的辩论,往往发展到面子之争,最后的结果就是玩诡辩术。真正做到概念准确,实事求是是正确思维的良好开端。在和别人谈话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和别人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缺陷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提醒读者正确使用比较的方法,正像本书中提到的乌申斯基的话:“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正确地比较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也是大有好处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