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霍震霆:一个家族的奥运情结(1)

奥运中国 作者:张永恒


霍震霆,香港奥委会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的长子。

从霍英东到霍震霆,再到少年霍启刚,这个华人巨富家族和奥运会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1974年,中国提出要重返国际奥委会,请霍英东帮忙。这次霍英东不仅自己出面,同时也把擅长英文的长子霍震霆带上,凭借其国际足联执委的身份和在国际商界的名望,多次往返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以及相关国家之间,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间斡旋。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在《重返五环》的一书中提到,从1951年准备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开始,这场在国际体育界争取维护中国合法权利的28年斗争中,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在亚洲,出力最多的是香港朋友霍英东。”

然而,历史总是给人留下遗憾,霍英东也没能等到2008年8月8日,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刻。2006年10月28日,一代香江大佬、著名华人实业家霍英东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作为继承者,霍震霆与父亲一样,终日为中国的奥运奔忙。他身兼香港奥委会主席,同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

2005年“两会”期间,我在北京第一次采访霍震霆;2006年年底,在多哈亚运会比赛现场,又与霍先生不期而遇:他全家出动,妻子朱玲,儿子霍启刚。

  一、讲述父亲霍英东

“父亲虽然不是中国申奥委员会的成员,但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最得力的幕后活动家。那段时间,他向不少国际奥委会执委游说,鼓励他们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事实上,他还参与了申办奥运的策划工作和推广工作。

父亲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曾经在香港私邸宴请过萨马兰奇。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父亲充分发挥他的影响力,多次向萨马兰奇进行游说。那时,萨马兰奇正好在瑞典洛桑筹办奥林匹克博物馆,父亲决定出资100万美元,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捐给国际奥委会。”

除了国际游说和财力支持外,霍英东父子还积极为北京造势。1993年9月16日,霍英东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摩洛哥蒙地卡罗,为北京申奥作最后的努力。本来霍英东对北京申奥很乐观,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这次失败对霍英东的打击非常大:“有人甚至担心他会因此自杀”。

“到了2001年中国第二次申奥,父亲当时虽然年岁已高,无法亲赴莫斯科见证这一伟大时刻,但他依然让担任香港奥委会会长的我代为出力。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时,父亲在香港家中马上与身在莫斯科的霍震霆通电话,父子两人十分兴奋,在电话里反复地说:“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巨大的喜悦让他兴奋无比。

在霍英东看来,北京申奥成功并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世界对中国进步的认可。霍英东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团结、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至民主和法制都在向前发展,北京申奥成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成就的肯定,至于北京举办奥运会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作用更是难以想象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重返奥运舞台之后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霍英东当即宣布拿出1亿元港币在亚运村兴建英东游泳馆,当时的英东游泳馆号称亚洲最大的游泳馆,如今它还将在2008年奥运会中使用。此外,为配合亚运会在北京举行,霍英东还在北京兴建一家高级酒店——贵宾楼,以接待亚洲各地前来参观北京亚运会的嘉宾。

2004年1月24日,一笔高达2亿元港币的捐资,带着霍英东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望,通过霍震霆交给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二、细说北京2008

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霍震霆先生充满了太多的希望。比如,他觉得奥运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比如,他觉得弘扬奥运精神远比拿金牌重要;比如,他每次到北京来,对一些胡同的拆掉“很痛心”。

“现在,国家实力强大,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我每一次来北京,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巨大变化,因此,我有信心,北京奥运会将会是一届出色的奥林匹克盛会。”但霍震霆也有担忧,“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奥运场馆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计划,它需要长期和整体规划。而且,在加快北京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保持古都风貌。”说到这里,霍先生回头望望窗外:“像最能体现‘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拆掉就永远没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