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亿万富翁的进化之路(3)

丙方的观点 作者:王志纲


所谓的“无商不奸”、“为富不仁”以及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的商业的诚信危机,多半发生在这个阶段。有一位房地产大佬曾亲口跟我讲过他早期发家的一个故事。那时他和他公司的兄弟们还在吭哧吭哧地做贸易,坦率地说,就是从香港走私电子产品(录像机、照相机等),再卖到大陆。

有一次,他们过于贪心,进了一整船的货,货未到时,探马来报,“珠三角”不少商家已从不同渠道进得不少录像机,正欲投向市场。在这吃屎亦得抢先的时候,他深知滞后对他们的这单生意意味着什么。

时为二道贩子的他不愧为机灵鬼,心生一计,接下来,“珠三角”正欲出货的商家们均受到了一笔优惠生意的诱惑,一批货将以比他们手中欲接之货低若干价的优惠应市,条件是多等五天,即可赚个钵满盆满。商人们上当了。

就在商人们坐等发财时,行缓兵之计的他,将一船货抢先砸向了市场,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一些人火了,一些人自然要死。这就是早期的生意。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小老板”与企业赚钱的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多地是指一种生存状态。有的人很有钱但仍然是一个小老板,因为他的钱是浮财——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从资本变迁的角度看,小老板大多处于流通阶段,还没有进化到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阶段。一些直接成为空军的“金融资本家”——利用不规范的股市捞取了大把利润的老板也属于这一类,表面上看来绝对是大老板,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小老板,他的帝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风一吹就倒,银广厦、亿安科技、郑百文、大庆联谊、中科创业等都属于这一类。何为“中老板靠智”?这时“小蝌蚪”差不多已变成了“小青蛙”,历经磨难的老板已经从流通领域转型到产业领域。企业与老板已经跨越了生死关,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命也变得金贵了,不会为了利益随意地铤而走险,也不会为了利益胡作非为。做产业所需的专业、严谨及科学的精神,让这些老板们慢慢荡涤了身上阴险、狡诈、虚伪、浮躁的气息,从心灵到外表他们逐渐趋于理性、沉稳、智慧。

目前中国的许多大老板,包括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的,其实是属于这个阶段的。我认识一个老板,最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他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代表中国的“航空母舰”平台,然后再与极欲进军中国的跨国零售巨头谈判,让巨头们成为欲进入中国的“舰载飞机”。超级航母战斗集群搭建好之后,就利用其深谙中国政治、商道的优势,以此为砝码向各地急欲出政绩的政府领导人要地——往往都是黄金地段,当地负责人当然知道“头羊理论”所产生的拉动、乘数效应,于是欣然应允。拿到地之后,他再用“八国联军”的洋招牌募得众多渴望傍大款的小商铺投资者的热情资金。用此资金启动项目,然后打通银行,最后整合、包装、销售,三下五除二,航母集群由虚变实——商业街、商业城、购物公园或SHOPPING MALL,具体形式因地制宜。因为有跨国零售巨头加盟,商业店铺非常热销。利用卖铺及卖楼之钱,除了可以付清地价款,还可以大赚特赚。这种模式的风险虽然不小,但你却不得不佩服老板卓越的商业智慧。可以说,任何一个能够登上中国富豪榜的老板,都有其令人肃然起敬的商业智慧。最后再来谈谈“大老板靠德”。处于这个阶段的大老板,对他们来说,金钱仅仅是追求卓越与创新顺带的结果,财富在他们心中只是实现个人价值理念与终极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这是个“十倍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摩尔定律”大显身手的时代,产品可以快速克隆,模式可以瞬间模仿,只有企业的内在精神气质无法复制。

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就是企业老板独特的人格、操守、魅力、理念以及由此而塑造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企业能长多大,就要看老板有多高,老板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连续7年荣登《财富》最受尊敬之公司的榜首,连续6年入选《商业周刊》50强排行榜,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利润收入排名前15位。默克制药公司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其崇高的社会形象密不可分。

公司的创始人乔治·默克曾说,公司的第一目的是用医学上的创新造福人类,赚取丰厚的利润只是圆满完成公司使命的附带结果。20世纪40年代前,肺结核是一种等同于死亡的疾病,并且传染性极强,人人谈之色变。1943年,默克资助有关科技人员成功地开发出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链霉素,并很快投资生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