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碧桂园神话(2)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1月13日,“可怕的顺德人”第三次亮相: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开谜底,在《羊城晚报》的一整版套红广告中,语出惊人: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针与招生条例。一环扣一环,一浪抛一浪,“可怕的顺德人”悬念系列制造了一个轰动一时的社会追踪热点。据统计,在广告刊出的一个月中,“碧桂园”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应聘教师的来信八千多封。广告界专业人士则纷纷打听“可怕”系列出自何方神圣。王志纲成功地为碧桂园学校设计了第一个“番号”——一个奇特的“商标”。“可怕?!”有这样做广告的吗?当王志纲写下“可怕的顺德人”总题之时,在座的人们争论起来了。“可怕,代表一种能量,产生一种震撼。”王志纲解释说,“要用顺德人的昨天来说明今天、展望明天。20世纪80年代广货北伐,顺德人无往不胜;90年代,顺德人办学,也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在这里,‘可怕’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历史信用。”

他把这个意念称之为“借月生辉”——借助于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经济上公认的成就,利用其无形资产为我所用,“借”出效应,“借”出效益。可以说,王志纲是预支了顺德人的“信用卡”,为在一片空地上但充满希望的碧桂园学校担了保!一天,碧桂园老板与王志纲聊天,当说到报上有条佛山地区一些厂长、经理的子女被人绑架的新闻时,碧桂园老板感叹地说:“一个人身边有万贯家财,但是唯一的儿子被人绑架了。

如果你要他二者取其一,他会要哪个?当然是儿子了。有钱人的子女,如果不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不肖子孙,那不是等于被人绑架了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志纲立即在墙上的黑板上画了一张草图:一架天平,左边是别墅、轿车、美金,右边是一个小学生。他写道:“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他说,这就是“可怕的顺德人”之王,悬念定为人的投资选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子女成才最重要。于是,2月8日,“可怕的顺德人”向成千上万的父母拜年,摆了一架意味深长的社会天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年6月,私立学校的招生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打擂台争取生源,各校均不惜工本在传媒上大斗其法。碧桂园必须同时在电视、电台、报纸上全力出击,但又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诉求风格。王志纲和他的策划人员精心地设计了一个“为什么”系列,在战云密布的社会大背景上,打上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问号。电视屏幕上,一位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地回到家中,不料开门之后,所见的是家中乱七八糟,太太正追打着自己的爱子。何故?一张张不及格的试卷,令“大款”也涨大了头脑。

一家人愁眉苦脸之时,突然画外音插入一个小孩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孩子气的提醒,在电台的广播中也一再地出现,一再被强调。招生擂台上“碧桂园”最为轰动,一些人甚至退掉了已订好的其他学校的学位,宁肯不要预付款,也要把子女送来“碧桂园”。王志纲策划的一个个“奇袭”行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几个月后,草创而成的碧桂园学校人头涌动、车水马龙。从公路边蜿蜒而入两公里内,陈列着“奔驰”、“宝马”、“丰田”、“凌志”、“皇冠”、“标致”……数来竟有上千辆之多,简直成了“世界名车大汇展”。学校原担心招生难以达到1000人,结果因宣传策划轰动一时,报名者竟突破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一个学位18万元涨到23万元直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成为广东高价学校的“龙头大哥”。珠江三角洲的富翁、大款们纷纷送子女就读,于是在开学的那一天,形成了“世界名车大汇展”的奇景。据说,“可怕”系列在各种媒体上的广告费支出,总共还不到100万元,却不仅推出了碧桂园学校,而且打响了碧桂园物业这个“死火”的项目。对此,王志纲评论说:“人才无价,知识无价。有时,丢进1000万也不行;有时,几十万元就可以搞它个天翻地覆,这就要看策划的功力。”新闻推广的技巧碧桂园的初步成功,广告奇袭掌握了“制空权”,新闻推广的“地面部队”也功不可没。王志纲作为策划人,他自己又曾是新华社的名记者,对新闻舆论在策划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对“炒作”新闻热点更是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碧桂园学校的办学过程,策划加入了许多传奇因素和戏剧性的色彩,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策划人要善于抓住不同时期的传奇因素,在新闻“热点”上聚焦放大,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炒”出一台又一台有声有色的活剧来。那年,正是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捕捉新闻机会,专门派员北上拍摄了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系列专题片。

正在筹办的碧桂园学校物色到的校长人选——广东省高教出版社副总编辑廖秉权,恰好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是北师大的同班学友,廖校长又是正宗的广东人。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请北京景山学校和顺德北滘镇合办在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碧桂园学校。这是一张千金难买的“实力王牌”,王志纲将一批新闻界同行首次请到碧桂园的那一天,就集中精力“炒作”这张王牌。他先请记者们观看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录像。荧屏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用英语会话,令人啧啧称奇。镜头慢慢移动捕捉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你爷爷是谁?”“邓小平。”“爷爷在家做些什么?”“看报纸、看电视。”此时,画面定格。王志纲提示:“这是邓小平的孙子。邓家的孩子,包括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经在景山学校读书。”他又提醒记者们注意邓小平在10年前为景山学校的著名题词。他强调,碧桂园学校将作为中国教育的“王牌”——景山学校的广东分校,“加入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这一天是碧桂园学校正式奠基的日子。那时,新闻机构对“高价学校”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已出现由客观报道转向批评的倾向。人们对“炒作”此类新闻已不抱什么期望。然而,加入了北京景山学校这张王牌,形势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南国刮起兴教之风”,“南北携手,共创新模”,“北京景山学校南下办分校”,“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构筑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文汇报》、《羊城晚报》、《经济参考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台纷纷以“抢新闻”的姿态同时对碧桂园学校进行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相互呼应,刮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请看上海《文汇报》的报道:

南国刮起兴教之风——“可怕的顺德人”挥就大手笔本报广州专讯近日来,“可怕的顺德人”成为广东城乡一个热门话题,《羊城晚报》1月3日、9日、13日连续刊登“可怕的顺德人”之一、二、三的“悬念广告”,宣布广东顺德人将以惊人的胆识,在珠江三角洲的黄金点上“全力构筑文化‘金字塔’”——一个“跨世纪、超国界的文化工程”。曾经以“经济小虎”令人生畏的广东顺德,而今又投巨资、泼巨墨,在教育改革上写下令人惊叹的大手笔。顺德北滘这座汇集了众多“企业巨人”的中华名镇,决定斥资1亿元,在风景秀丽的碧桂园划地380亩,建设一所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预科的“一条龙”现代化学校,“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各类人才精英奠定基础”。“碧桂园学校”的创办者、顺德市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强说,我们留给下一代最宝贵的不是钱也不是房子,而是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要把碧桂园学校办成新型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