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碧桂园神话(3)

谋事在人 作者:谭启泰


碧桂园学校是顺德北滘镇与北京景山学校联合兴办的。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说,10年前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核心是面向现代化,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今,学校正致力于建立“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探索建立以本校、以国有学校为主体,形成民办学校、协助企业办校以及协助社会建立英才培育机构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实体,准备成立面向海内外、面向国际的景山学校分校。

目前该校已在广东与北戴河分别办了两所分校,并正在筹建海南与海外的分校。他说,我们特别寄希望于顺德的分校,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争取闯出一条改革传统教育的新路子。据了解,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已决定把该校作为国家教委的教学改革试验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也将利用该校进行教改新试验,携手创造新的办学模式。学校为实现“一流师资、一流质量”决定从全国招聘和选聘教师,实行一流待遇,工资每月1500~3000元,部主任以上每月3000~4000元。北京景山学校将派出顾问、骨干教师协助分校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等办学体制方面进行现代化的整体改革试验。

据悉,北京一些名牌学校正纷纷准备南下办校。清华附中去年已与广东省惠州市合作办了4个高中班,北航附中、北师大附中正在与广东方面洽谈合作。《羊城晚报》的报道角度又有不同:南北携手,共创新模(访广东碧桂园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广东分校)昨天,一所新型的学校在广东经济发达的顺德北滘镇奠基。创办这所学校的,是北滘人与北京景山学校。他们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由北到南走到一起来了。今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借此良机,专程派员北上拍摄了关于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两部系列纪录片,并于去年年底陆续在黄金时间播出。前不久,记者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的录像,荧屏上,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的学生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话,令人啧啧称奇。

课堂教学方式的生动活泼以及孩子们可爱的形象,完全征服了电视机前的观众。顺德市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强看了景山学校的报道后,触发了他多年来的夙愿:创办一所“市场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他当即委托北滘教育办主任何炳才,设法与景山学校联系协作,以开拓出一条南北联手,公、民合作办学的路子来。无独有偶,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与广东省高教出版社副总编辑廖秉权,同是北京师大的校友,廖秉权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亲手创办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早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和崔孟明就有过让“景山”到南方办分校的默契,共同的愿望使三方一拍即合。于是,50岁出头的廖秉权甘愿辞去副总编辑的职务,义无反顾地到北滘来当一名校长;于是,崔孟明专程南下北滘,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顺德市北滘镇,共同合办景山学校在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于是,北滘镇和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投资1亿元在碧桂园内建校,其中校舍建设7000万元,教学楼设备3000万元。

本月初,省教育厅批准广东碧桂园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广东分校成立。在繁忙的工地上,记者采访了廖秉权校长,首先开宗明义地请教他:“碧桂园学校要办跨世纪教育,其含义是什么?”廖秉权答道:“就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记者又问:“为了达到理想的彼岸,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廖校长说道:“沿用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升学模式,显然是不行的。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模式是这样三句话: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

记者愿闻其详,廖校长接着侃侃而谈:“‘保证基础’的首个含义是,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二是扎扎实实学好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基础课;其三是坚决删去困扰学生的、与打基础关系不大的偏深、偏难课程。为此,学校将采用小学、初中、高中‘五三三分段’的十一年制,另加一年大学预科。设预科是为了使中小学阶段完全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放心打好基础和培养个性。所谓‘发展个性’,就是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培养各种特长奠定基础。学校并不要求学生每门学科都优秀,只要思想品德好、身体好以及语、数、外三科优秀,其他学科良好,在科学、文艺和体育等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就是优秀生。‘服务社会’不言而喻,是指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廖秉权最后说道:“北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枢要道,这一地带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办好这所学校,既有顺德市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又有先富起来的人们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加上南北联合办学,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一定能办得像景山学校一样有名气。”接下来的一仗,是“炒作”人才。

王志纲向碧桂园老板建议:“千万不要将学校办成企业,千方百计地赚钱,这样会使碧桂园学校档次下降,要切记‘学校不赚钱就是胜利’,花大力气把教学质量搞上去。”2月15日,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中负有盛名的上海《文汇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出套红“礼聘”广告,向全国“高薪礼聘”优秀教师与教学骨干,开出的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教师月薪1500~3000元,部主任3000~4500元,“并解决户口、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问题”。短短一个月中,全国各地有八千多“园丁”争先恐后写信、打电话向碧桂园报名应征,形成了教育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洼地效应”。3月底的一天,王志纲又将新闻界各路诸侯请到碧桂园。这天,碧桂园学校将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应聘教师进行公开测试,坐在考官席上的有国家级督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英语教授、音乐指挥家、美术专家。出场应考的10名教师则来自陕西、福建、江苏、湖南等省市。

王志纲对记者们点拨道:“这10位应考者,是从全国各地八千多位应征教师中挑选出来的,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千里挑一。”接着,他又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如有的是曾在加拿大访问讲学的青年学者,有的曾多次获省市“园丁奖”,有的是当地屈指可数的“高级教师”。测试自然是成功的,更成功的则是它又一次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上海《文汇报》等以“八千园丁热血荐南国,五湖四海心向碧桂园”为题,向全国“转播”了这一盛事。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一百四十多位教坛精英脱颖而出。来自安徽蚌埠的徐老师,原来是当地中专学校的业务骨干,被“成功教育”的新型试验所吸引,放弃原来的国家干部待遇,义无反顾地南下广东,他一家三口已落户碧桂园,爱人在医务室工作,小儿子就在学校读书,老家仅有老母亲一人“留守”。

来自河南的马老师,所在的学校对北京景山学校和碧桂园学校联合进行的教改试验十分关注。尽管马老师应聘离去对学校不无损失,校方还是欣然同意,并私下与她约定:将碧桂园探索的经验及时传送回去。大连市教育局则干脆与碧桂园学校签下合同,送他们的教师南下“挂教”两年,他们听说碧桂园采用了新的“综合构建教学法”,于是选拔教师来“留学”。

海内外共同关注着碧桂园的跨世纪试验。一千三百多位“小皇帝”、“小公主”进校以后如何管理?怎样成才?条件是够好的了:全校二十多幢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楼宇,校内每个教室均配有闭路彩色电视、立体音响,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外语广播设备,此外,还有电脑教学室、语音实验室、恒温泳池、少年宫、图书馆和运动场等。然而,不少在家中娇生惯养、称王称霸的孩子,一开始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