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吸引力的提升(2)

城变 作者:王志纲工作室


“英特尔的提问给我们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你回答不好,英特尔再把成都否了,我们就没机会了。”成都外经贸局副局长王琳说出了当时生死攸关的情况。记者手上拿到的见诸文字的问题及成都的回答,就有三大本。为了确保成都项目的成功,英特尔组建了人力、物流、电信、建筑、社会治安、税收、通关六个专业调查组,轮番到成都考察、提问。他们来成都之前会有个问卷,要成都方面两三天内回答,英特尔觉得你回答清楚了,他就不再追问,如果他有一点点的疑问,就会当面再提很多很多相关问题,这种可怕的问法,被成都方面称为“穷尽提问”。

例如,成都回答从市区到英特尔的厂区交通方便。好,怎么个方便?问题就来了。从成都市区的东南西北到英特尔厂区有多少班次公交车?具体线路怎么走?每条线路每班车间隔是多少时间?到英特尔厂区需要多少时间?每条线路的高低峰时间等。由于英特尔主要是靠大量提问来了解每个候选城市,所以成都回答好每个问题,就使胜利的天平一点点地向成都倾斜。尽管成都方面准备充分,但英特尔有时问得实在是出人意料。在考察成都为英特尔投资准备的600亩土地时,英特尔提出要了解当地的农民支不支持英特尔项目,随后又提了个很人性化也很“怪”的问题:“英特尔在这里建厂,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小鸟会飞到哪儿去?”成都方面耐心而合理地解释道小鸟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英特尔才满意。成都为英特尔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人居环境调查报告,报告还写明成都有几个适合外籍人员居住的社区、面积及房价;有几间国际学校,用的什么教材,收费如何;国际医院的服务收费等。但尽管这样,英特尔仍不完全满意,他们不仅要实地考察,还到超市里专门找一种美国牌子的奶粉,看成都能不能适应英特尔外籍员工孩子的“胃口”。对照英特尔近乎苛刻的高要求,成都发现在国际化和物流基础设施上自己还有差距,因此也促使成都加快改善。真正的拷问说来就来。2002年7月16日,由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南希·派敏蒂带队,下辖包括财务成本组、物流运输通关组、人力资源组三个考察谈判团莅临成都。成都英特尔项目领导小组人人心里都清楚,对方此行决定着成都是否有资格留下英特尔。成都进入“大考”的关键时刻。税收问题、用电问题、环保问题、海关问题等都一路“谈”过来了,最后的焦点集中到政府激励措施上——实际上就是成都市政府能有多大程度的让步。这是利益之争。谈判陡转直下,进入僵局。

时间紧急,情况危急。客人这一走可能再也不会踏上成都这片土地,两年来的工作将付水东流,成都将损失惨重。这时,市长李春城出乎意外地出现在世纪厅的门口。

午饭匆匆用毕,李春城将南希等几个高级官员请到了餐厅旁的小型会议室。与李春城谈了仅仅半个钟头,南希阴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尘埃即将落定。2003年3月11日,英特尔副总裁南希女士再次率团赴蓉进行第二轮正式会谈。8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来成都,宣布了最后的决定。 (资料来源: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国经济时报》 )

王志纲看英特尔落户成都前几年英特尔准备在中国落户,五个城市抢夺英特尔,上海、杭州、西安、苏州、成都,最后花落成都。可以这么讲,当时的成都是不具备竞争实力的,讲硬件和影响比不过上海,讲浪漫和经济发达比不过苏州和杭州,讲文化根底厚实和科研院校云集又比不过西安,最后却花落成都,让成都抢到了。

成都怎么抢到的呢?我当时也是西安的顾问,陕西省委一位领导见到我说,本来英特尔已经基本确定在西安了,但最后却改变态度,为了这一点他自己三天三夜没睡好觉。他说他们几乎答应了英特尔所要的所有条件,包括地不要钱、配套几千亩地打造一个国际社区。我问他为什么让成都拿去了?

他说除了这些以外,真正吸引英特尔的可能还是一种软实力。软实力是指什么?

英特尔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我们成天给她献花,邀她跳舞,最后她却跟了别人不注意的小伙子。

这小伙子吸引她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也许能够炒一手好川菜,让她每天过得舒舒服服的,成都就扮演这个角色。英特尔发现成都这个地方很休闲,很安逸,很舒服,人们不浮躁。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的幸福指数很高,即使在外面能挣五千块钱人也不去,在成都挣三千块钱就觉得很幸福,觉得这里是做IT产业、做软件最好的地方。在北京、上海,每个人琢磨的就是如何跳槽,成天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

而成都文化是一种茶馆文化,坐下来可以摆龙门阵,产生创意无限,这就是IT行业最需要的东西,所以老外一下子就发现了成都的这种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