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日本东与西

日边瞻日本 作者:李长声


日本全国性报纸之一《产经新闻》把晚报停掉了,但只是首都圈(东京都及其周围七县),至于近畿圈(京都、大阪二府及附近五县)则一仍旧贯。为什么呢?该报的招牌专栏《产经抄》是这样说的:其背景在于东与西的地域特性、生活方式以至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差异。例如,上班需要一个多小时,这在东京很平常,而大阪不少人只需要30来分钟。东京竞争激烈,上班族深更半夜才回家,没时间看晚报;大阪人早早回家,有翻阅晚报的空闲。

闲看地图,总觉得日本列岛像一只背对大陆蹲踞的狐狸,头欹东北,尾垂西南。地理走向大致为南北,但是在传统与文化上,日本人常常说东道西,即关东(首都圈)和关西(近畿圈),古时也称作东国、西国,更宽泛就叫东日本、西日本。狐狸干瘦,关东在腹部,关西在尾巴根儿上,似乎也只有那一带肥硕,谈得上东西。当年占据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其称呼来自中国"关东州"(今大连一带),与日本无涉,是侵略的证明。

16世纪有人写《人国记》,记述日本"六十六国"的人情、风俗、气质等。近年,有关"县民性"(拿我国来说是省民的禀性)的书时见上市,尤其关于大阪的。社会评论家大宅壮一出生于大阪,他曾拿华侨作比,称大阪人为"阪侨"。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也是大阪人,他说,在东京生活有一种被按住脑袋的感觉,好像街上有顶棚,而大阪则没有,但大阪街上好像有墙壁,遮断了和外部的关系。关东武士造成的封建规范或审美对大阪人影响比较小,他们只谈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守规矩不惧上,当兵最不行。跑长途的卡车司机越接近东京越紧张,一进大阪地面便松懈了精神,事故也就多。中国人来日本的多了,也有人写北京人、上海人云云,帮日本人"分而治之"。或云上海人像大阪人,似不大确,因为在中国,上海是可以与北京抗衡的一大文化中心,而当代大阪,不外乎漫画、漫才(相声)之类,或许在城市文化和大众文化上更近于香港。

近朱近墨,和侨居关西的中国人接触就觉出点异样,可知本人随俗了关东。东和西的习俗、文化的确有差异,例如语言,据日语学家大野晋说,以口语为中心划分现代日本语,东西截然不同,东京人听不懂地道的关西话。甚至连人也不同:从血型来说,东多B型,西多A型;指纹是东多簸箕西多斗。走在街上,看面馆的招牌,关东多是"烧巴",关西多是"乌冬"。过年时关东吃鲑鱼,关西吃狮鱼。西船东马,从9世纪末叶到10世纪,西日本"海盗"出没,东日本"马贼"纵横。

虽然东跟西的生活、文化、社会如此不同,但一般日本人都觉得,日本这个国度里没有争斗,没有分裂,也就是中曾根康弘当总理大臣时公然声称的,日本是单一民族。这就是所谓"日本人意识"。尤其史学界,日本民族在语言、人种、文化上从来是均质齐一的,作为日本史的特征,向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是一个默契。这样一来,揭穿假象和神话的史学家网野善彦便属于"异端"(或时髦地称之"另类")。他20年前写过一本《东与西讲述的日本史》,近年又出版《日本是什么》 (讲谈社刊行《日本历史》全26卷,此书为00卷,相当于序言),以广博的资料为注脚,捭阖论难,颠覆定说与常识,试图打破历来确信人类靠自身的努力不断进步的"进步"史观,重新结构历史框架。他认为,列岛东部与西部社会自古就存在差异,特别是百万人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渡海来西部,担负"弥生文化",与东部的差异更为显著,但这种差异不属于先进或后进的发展阶段性差异。大相扑比赛分作东西两军对垒,网野好似手执折扇的行司(裁判),从东与西的对抗关系中缕述日本史。

所谓关东,指的是三关(铃鹿关、不破关、爱发关,在今滋贺县与三重、岐阜、福井诸县交界处)以东地域。这是以京都、畿内为中心的看法,关东被视为蛮荒之地。公元935年武将平将门割据关东,登基为新皇。为时不久,将门战死,新国家夭折,但东国民众把他奉为英雄。12世纪后半,源赖朝起兵,在镰仓建立政府。他无视京都朝廷改元,岂止"空间",而且要自主用年号支配的"时间"。虽然1183年对朝廷讲和,但实际上掌握东国统治权。关西一词这时出现在镰仓幕府编纂的幕府史书《吾妻镜》中,显然是立足于镰仓的指称,而关东的概念也发生变化,指镰仓幕府直接统治的地域。日本天上有两个"日之丸",一个是京都的天皇,另一个是镰仓的将军,状态分裂,构造二重。日本的历史从此以关东为中心发展,以致时期也是用镰仓时代、江户时代来划分。如司马辽太郎所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审美源自室町幕府,而伦理观、现实主义源自镰仓幕府。政权及制度的差异显现在社会形态上,西日本是横的地缘连带,东日本是纵的主从关系。宗教也不同,西国信奉天照大神,东国祭祀鹤冈八幡宫。

网野善彦说:日本战败后,如果北海道、九州或者东日本和西日本等被分割占领,并且在冷战下像朝鲜半岛那样持续五十年,那么,这个列岛上不要说两个以上的国家,形成语言、文化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民族"也不能说绝无可能。

--信矣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