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名胜新探(3)

破译天下谜团:人文社会博览 作者:马驰聘


小迷魂阵村是一个分成东西两部分的村庄。东半部分称前迷魂阵,西半部分称后迷魂阵。当人们进入前迷魂阵时,会感到后迷魂阵在北方;进入后迷魂阵时,又会感到前迷魂阵也在北方。人们在村子里沿街道前行,却难以把握前进的方向,走了大半天,却又回到了老地方。在这里以太阳推算时间,也会产生几个小时的误差,在前迷魂阵,你会把上午10点的太阳当成正午12点;在后迷魂阵,则又会把正午12点当成下午4点。

“迷魂阵”村之所以使人“迷魂”,主要是村子里十分怪异的建筑格局造成的。村庄的布局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新月形,两条主要街道,按孤形由东北而西南,斜斜曲曲,无固定的方向。无直胡同,街巷交叉多呈“丁”字形,平行者首尾不齐,而房屋则按街走向建筑。由于变化不明显,所以把定向各异的房屋统统当成北屋,故产生错觉,不仅如此,村外道路,田垄分布也非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而是呈磨齿形,参差交错,不易识辨。当地有一则民谣说:“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像把磨推,老路转到黑。”

据传,战国时期齐、魏两国交战,齐国军师孙膑曾在此设迷魂阵大败魏国军师庞涓,村子也因此而得名。但这仅仅是民间说法,在史书上并无记载。

突然现世的巴尔米拉遗址

巴尔米拉遗址是叙利亚的一座古城,曾是波斯湾到地中海途中的重要城市。

1957年,在叙利亚沙漠地带的石油管道工程附近,施工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处地下墓穴。辉煌的巴尔米拉历史便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敞开了它深邃的大门。由于巴尔米拉地处几种文化的交汇处,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艺术和建筑既有古希腊、古罗马恢弘大气的风格,又有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巴尔米拉废墟至今还保存有中央大街、石刻凯旋门、贝勒神庙、太阳城大殿、王宫和雕像等遗迹。

在城中曲道回廊处有宫殿残墙,一条斑驳的古道通向大殿深处,这就是著名的巴尔米拉大街。大街建于公元2世纪哈德民皇帝统治时期,全长1600米,皆为石方铺面。与石道并行的是横贯城市的天廊水道。这种天廊水道建筑奇丽,气势宏大。一根根间隔10米的浮雕石柱高10米,直径达1米。据传,其中的一些石料采自埃及阿斯旺。石柱横托起沉重的青石水槽,槽下柱顶处嵌着华灯油座。石槽横悬在10米高空,相连成一条巨龙,仰卧在蓝天白云里,十分壮观。长长的廊柱,高大的门和门廊式街道是巴尔米拉城的特色,也是最让人神往的地方。

这座古城有一个庞大的地下墓室,这个地下墓室非常大。能容纳200多人,需经过分成几段的阶梯方能进入。这座地下墓室里面曾摆设着死者半身塑像,现在已被搬离了墓室,陈列在世界的几个著名博物馆内。

这些美丽的文明残骸散布在荒凉的沙漠中,矗立在道路两旁的750根石柱骄傲地高昂着头,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昔日的风光。

探秘中国金字塔

在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的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后,人们期待着能有更惊人的发现。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几年后,在这个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又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圆锥型“金字塔”式建筑和红山文化时期的冶钢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玉雕。

在距离女神庙1000米的小土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文”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钢坩锅片,这个现象引起辽西考古发掘队领队孙守道的注意。1989年夏,孙守道经过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土山上面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金字塔顶部是冶钢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锅。在大金字塔周围,还有30多座积石冢,这些积石冢都是圆锥形、大抹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