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像玩扑克牌一样(3)

美国的逻辑:为什么美国的未来如此堪忧 作者:(美)罗伯特·赖克


在大萧条爆发的前夕,类似的情况也在上演。1913~1928年间,个人信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率几乎翻了一番。1929年的抵押贷款总额比1920年几乎高出了3倍。结果,在1929年出现了和2008年一样的情况。用伊寇斯的话来说,就是“再也借不到钱来换取筹码”了,“当信用额度用完,游戏也随之结束”。

还有第三条平行线:在这两个时期,那些富裕的美国人收入剧增,借贷便捷,他们利用这些条件对有限的行业进行投机。这么多钱同时投入同样的行业,资产价值顿时暴涨。1997年6月1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了8 000点,1999年5月3日则涨到了11 000点。更多的钱如洪水一样注入了互联网产业,其中很多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后,对光缆行业的投资猛增,生产出的光缆供过于求,超出了赢利的临界点。当这些繁荣的泡沫破灭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然而,对股票价格上升的预期使该指数再次上涨。到2006年10月19日,该指数上升到12 000点,2007年4月25日则升至13 000点。由于借贷更为便捷,中产阶级也加入了借贷的“盛宴”中,将房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然而,经济学和物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不断增大的泡沫最终必将破灭。

早在20世纪20年代,那些富裕的美国人就一手创造了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而这些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泡沫的先兆。1921年中期,道·琼斯指数为点,到1929年,仅仅8年间该指数就激增到了点的峰值。美国国内的投机活动也如火如荼。佛罗里达州房地产的繁荣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进入大沼泽地投资,许多人有去无回,回来的也是血本无归。

华尔街在20世纪20年代时为这些投资者鼓劲加油,而这些投资者上当受骗,华尔街赚取了巨额财富。华尔街在2000年时的表现几乎与这一模一样。1928年,高盛公司创立了高盛贸易公司,毫无节制地进行投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吸盘伸入投资者的口袋。4年后,这个投机巨头制造的泡沫破灭,萨克斯先生也被传唤到参议院接受质询。

卡曾斯议员(密歇根州共和党人):是高盛公司组建了高盛贸易公司吗?

萨克斯:是的,先生。

卡曾斯议员:该公司向公众出售其股票吗?

萨克斯:卖了一部分。公司最初的投资占总股本的10%……

卡曾斯议员:那么,也就是说,另外90%的股票都出售给了公众?

萨克斯:是的,先生。

卡曾斯议员:价格是多少?

萨克斯:每股104美元……

卡曾斯议员:那现在的股价是多少?

萨克斯:大概是原来的倍……

与此同时,国家城市银行(花旗集团的前身)将拉丁美洲的坏账重新包装成新的有价证券,并将它们出售给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不明所以,容易上当,不亚于当初受高盛欺骗的那些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花旗银行的主管们将银行的剩余资产转为零利率贷款记入自己名下。而他们的投资者和储户手中的凭证价值比起购买时却缩水了很多。

华尔街在20世纪20年代和2000年时的冒失行为尽管可以算是这两个时期泡沫破灭的近因,但是,这些泡沫也反映了伊寇斯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伊寇斯指出,大多数工人同时也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然而,他们的收入和用于消费的支出之间的不平衡,以及上层阶级占有总收入比例的不均衡在不断地扩大。在这两个时期,如果中产阶级的收入没有下降,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去借贷来维持生活。如果富裕阶层的收入有所减少,那么他们也不会将投机资产的价格哄抬得如此之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