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像玩扑克牌一样(4)

美国的逻辑:为什么美国的未来如此堪忧 作者:(美)罗伯特·赖克


两个时期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泡沫破灭之后,政府紧接着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929年的大崩盘造成了经济不断下滑的恶性循环。失业工人的信贷额度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因此他们无法购买太多东西。这导致更多企业员工失业,进一步压缩了消费,反过来又使更多的人失业。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动摇了美国的核心,使其摇摇欲坠。这次危机是由不断扩大的经济鸿沟引起的,同时,危机的爆发也激起了人们对经济不安全的担忧。其强度迫使美国政府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东奔西走。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共同承担了大萧条的毁灭性后果,但却使其社会凝聚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让美国有政治意愿来进行必要的改革。

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新的经济秩序得以形成。这些措施中,有很多是马瑞纳·伊寇斯在罗斯福宣誓就职前夕提出的,如社会保险、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学校和公立大学的设施等。最初,这些措施由政府举债实施。它们让美国中产阶级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更加安居乐业、欣欣向荣。从更细致的方面来说,即使再大的不幸从天而降,失业保险、老年社会保险、伤残补助、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都会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二战”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的扩招、州际公路的修建,以及用于国防的研究和尖端技术的发展,工人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另外,工人建立工会、设置工作时长基准为40小时、超时工作需支付倍工资、设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诉求也得到了支持,他们的谈判资本大大提高。战争期间,政府的开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国将其工业生产能力不遗余力地加以利用,雇用几乎所有达到法定工作年龄的人进行生产。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是用于满足军队作战需求的,但是如此庞大的产量也满足了平民百姓的需求。战争结束前夕,大多数存活下来的美国人较之战争开始时更加富裕。大萧条已经成为历史。毫无疑问,美国负债累累,已是千疮百孔。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里经济活跃,使政府得以偿还了大部分的债务。

2007年年末爆发的经济衰退却未能产生新的经济秩序。经济衰退发生后,美国政府很快介入,投入大量资金抑制住了经济下滑的势头。至少,美国政府学会了马瑞纳·伊寇斯处理类似情况的皮毛:作为救命稻草,当需求不复存在时,政府必须进行采购,暂时填补已经快速撤出市场的消费者所形成的需求空白;同时政府还要降低借贷的成本,使银行保有偿还能力,并能提供适度的信贷服务。2008年和2009年,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尽到了它们的职责:拨出7 000亿美元援助银行,接着再拨出相当数额的资金用于经济刺激计划,并极大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美国政府因此避免了大萧条重演的可能性。理性的人都不会希望再经历一次。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总统先发制人阻止经济崩溃的做法,却大大降低了应对更大挑战的紧迫性。除了扩大健康保险的覆盖面之外,对于解决不断扩大的不平等这一根本的、积重难返的问题,奥巴马的措施少之又少。而伊寇斯深刻洞察了大萧条的起因,发现这个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当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力渐渐消失时,经济增长就不可能继续维持。即将到来的是持续多年的高失业率。过去30年的根本趋势将会继续发展:收入中位数将继续持平,或许还会出现下降;大部分家庭经济上存在不安全性;不平等程度将继续扩大。结果,中产阶级不能购买足量的商品使经济保持增长。而富裕的美国人和外国消费者都不会来填补这一空白。所有这一切将会引发经济衰退之后的余震。在这次余震中,政治对抗将会浮出水面:民众将会反对贸易、移民、国外投资、大型企业、华尔街,甚至反对政府。同时,大规模的改革也会发生,以扭转这一根本的趋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