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老板赚钱六大不良心态(1)

为什么你的公司没长大 作者:田友龙


1、赚钱不良心态之一只想以巧赢利

神六上天的传说

神六上天,举国欢庆。外国专家对此倍感困惑,问中国专家:“你们中国人真让人整不明白,卫星上天这种世界尖端技术活可以做得这么好,而拧螺丝钉这种简单的活为什么却干不好?”中国专家巧妙回答说:“我们中国人眼中没有难事,只要认真,什么事都能做好。只是拧螺丝钉那种没技术含量的活,我们一般不认真罢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戏谑的说法,但中国专家的机智的确让人佩服,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啊。且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风起云涌,一不小心还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奇怪的是中国并没有诞生世界级的卓越企业,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全球领先的品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赚的钱全是卖体力的搬运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太聪明了,做事不认真。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的小老板,他们没有实力制订游戏规则,也没有能力改变消费者,更没有影响力左右社会购买力,他们必须面对现实,为生存而战,而且只能赢不能输。小老板做企业只有一个选择——打游击战,而打游击战的核心思想则是出奇兵、以巧取胜。

巧是文化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不太主张实干,轻视苦干,推崇巧干。巧干的最高境界是“四两拨千斤”。即使两军对垒拼绝对实力的时候,我们也认为只有无脑的将军才会让千军万马决战沙场,因为杀敌一千也是以自损八百为代价的,体现不出为将者的指挥艺术与智慧。中国为将之道主张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差一点就要把战争搞成艺术,还带点哲学意味——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招既能制侵凌又不多杀伤,最差劲的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勇冠三军,杀人如麻。文化是商业的魂,商业行为受文化影响,是文化支配的结果,于是中国商业讨巧流行。

改革和开放是社会的主旋律,市场经济建设也追求“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换管理,用市场换资金”,都是因为我们落后得太多,必须步子大一点,快一点才能赶得上别人。于是,我们借力打力,以市场为交换条件,拜师学艺,再借别人的钱来做自己的生意,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打败师父。

师承洋师父的企业很快就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了,一些人恍然发现做企业原来不用多苦多累,只要搭上洋师父的顺风车就等于走上了成功的捷径:首先方向错不了,其次手法很先进,第三基本没有市场风险。

一些人便毫不犹豫地抄袭洋鬼子,一不留心赚得钵满盆满。我们穷得太久,对有钱人相当崇拜,当开始学习有钱人赚钱的方法时,期望自己能借乘先驱的顺风车发家致富。结果,中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大企业巧学习欧美,小老板巧模仿大企业。搭顺风车、借风行船成为中国企业的集体选择。

巧是聪明人的思维

老板都知道,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自己必须得是聪明人。聪明是参与变化多端的中国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人认为商界本来就是聪明人的世界。某世界五百强的员工手册中就有一条——“聪明点,但要大智若愚”。某西南超级富豪说得更直接:“做诚实而精明的生意人。”

聪明二字人人都会写,但不是人人都能理解个中真义,厚重的历史沉淀对聪明的定义是“智慧近乎妖”。标准差不多有三条:

动口不动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善出奇谋,出奇制胜,要么以弱胜强,要么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精于权谋,所谓“劳心者治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能忽悠别人为自己所用。

小老板是聪明人,懂得实实在在做事的道理,但不认可老老实实做人的道理。他们一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胆子大步子快,在没有做大做强的资源和实力的情况下,就想到了以巧取胜。小老板认为中国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者容易被忽悠,“不忽悠白不忽悠”,先把消费者口袋中的钱掏出来再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