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五六十年代:文艺的转型与变革(1)

无限江山:孔庆东谈文化 作者:孔庆东


刚才我说建国以后作家、文学要改变,五十年代就是转变的时代。五十年代有很多文艺运动,这个文艺运动主要是新旧思想的斗争。透过那些具体的事件,比如说《武训传》的问题,关于《红楼梦》的讨论,关于中间路线、中间人物等问题的讨论,背后有一个洪大的声音就是:文学要变成人民的文学,用人民的精神写给人民看,从人民中造就出千百万社会主义新人来。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空间,从这个空间里走出来的人,他就跟旧社会的人不一样了。

今天中国天塌地陷,这么多天灾人祸,我们看人民是有反抗的,人民反抗的声音还是比旧社会要高得多。旧社会要是没有共产党,那人民几十年就这么忍受着。其实天塌地陷经常发生,我上一篇博文的开头刚刚贴了一篇我们中学课本里的课文,叫《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很多人学完就忘了。我昨天晚上跟同学聚会,他们都忘了。我说我们小时候学的这个课文里面说得很清楚,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个是地质条件怎么怎么不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动统治阶级长期滥砍滥伐,开采矿石,破坏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岩石破碎,环境不加治理保护”。人祸啊!建国前这种事是经常发生的,报道也没有,死了就白死了,你以为我们中国人建国前都怎么死的!

汉奸、卖国贼们天天揪着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拿这个来反对共产党。我说你要算总账啊,新中国的人口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增加的,那旧社会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口没有增加啊,家家生七八个孩子,那人都到哪儿去了?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到1949年的时候中国应该有二十亿人口啊,结果才有四万万多。那十五亿人到哪儿去了?这个账怎么不算?你不是讲公正吗?你不是讲客观吗?这个事情你怎么不客观了呢?为什么不去追究国民党杀害了十五亿中国人民?当然不是用枪用炮杀的,饿死的、病死的、泥石流砸死的有的是。我写过一本书,叫《1921:谁主沉浮》,你就光看开头第一章:1921年中国人怎么死的?看一个历史,要看前,还要看后。

五十年代,整个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刺激起了中国所有的工业部门。因为要战争,就需要几乎所有的工业来支撑。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的工业体系。矿山、制造业、纺织业、信息业、交通、能源全部都建立起来了,还不用抗美援朝结束,打到1953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就什么都有了。苏联也是个扶硬不扶软的家伙,一看中国自己有东西了,它的援助也来了。到1953年的时候,那个形势完全可以解放全朝鲜,真是“由北到南,一推就完”!我们的后勤已经不落后了,我们牺牲的战士主要是后勤供应不上牺牲的。但是到了1953年,本来可以解放全朝鲜了,斯大林同志和金日成同志又不干了。他们大概不愿意让中国把朝鲜都解放了,就说算了,还是谈判吧,就以三八线为界吧,最后就维持了一个三八线。

抗美援朝保证了国内和平建设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建国十周年左右,国家跟十年前就不能比。今天不是讲这个增长率那个增长率么,今天我们再努力,都没有四九年到五九年间的增长率厉害。不说别的,就说一项——人的平均寿命,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从三十多岁一下子增加到五十多岁。十年的功夫,谁能做到?人口为什么增加那么快啊?就是不死人了。旧社会虽然生的孩子多,那孩子不长到七八岁大人都不放心啊,随便一个感冒一个孩子就没啦!邻居家死了孩子没有人特别悲伤,都是正常事儿,“哟,你们家小三儿过去了”。拿个席子卷着就走了,这是平常事。你看看那些作家的回忆,小时候谁家没有兄弟姐妹死去?所以人口老不增加,虽然生育率高,但是高死亡率。

建国后这孩子不死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什么病都有医院给你治,不要钱,或者花钱很少。小医院治不了去大医院,大医院治不了还有解放军医院呢。建国后咱农村先不说,就说城市,你听说谁家孩子死了吗?我就没听说过。我听说的都是我父母那一辈的人谁家兄弟姐妹死了。建国之后城市里的人就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哪天得了猩红热死了,哪天得了重感冒、拉肚子死了。五十年代农村医疗还比较落后,到了六十年代农村也跟城市一样了。孩子生下来差不多就能活了,生即活,所以人口才飞速增长。

到了建国十周年前后,这个国家硕果累累。反映在文学上,1959年前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丰收期,我们今天所喜闻乐见的那些“十七年”①的红色经典全部产生在这几年里。大家可能知道,我们过去所说的“三红两闯”:《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还有《李闯王》。一大堆呢,什么《小城春秋》啊、《青春之歌》啊、《林海雪原》啊,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而且,短短的十年就涌现出一批新的作家,一支新的作家队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