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3)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有了这段经历,抗战结束以后,老舍还在重庆北碚写了一篇很长的散文叫《八方风雨》,曾在《新民报》上长篇连载。文章中详细地记述了他到武汉的情况,对武汉有非常详细的描写,比如他喜欢在蛇山、梅岭外吃茶,但是不爱黄鹤楼,他认为黄鹤楼奇丑无比。他喜欢在珞珈山下荡船,喜欢在华中大学里面散步,喜欢喝老天成酒店的二锅头和碧醇。

他还参观了武汉的一些名胜古迹,包括归元寺、鹦鹉洲、古琴台和鲁肃墓。他说这些名胜古迹里面除了归元寺还算整齐以外,其他的都很破败、很破旧,让人看着伤心。他对蛇山印象很好,说蛇山像城市的脊背,是武昌的标志物。又说武汉的饭不怎么好吃,只有珍珠丸子等几样热菜还过得去。他又觉得武汉菜很像江苏菜,无论做什么菜,都爱加淀粉和糖。他尤其不喜欢往烧卖里头加糯米,认为往烧卖里加糯米是为难北方人。

他非常不喜欢武汉的天气,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武汉还有很多蚊子和蜈蚣。他很害怕蜈蚣,有一次他打开一卷寄来的杂志,里头就爬出一条蜈蚣来。

老舍在武汉的第二个里程碑

老舍先生的第二个里程碑或者说第二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就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这个组织的成立使得中国这个文化大国、诗歌大国、散文大国里几乎所有有名的文人齐聚一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北方来的文人、东方来的文人、南方来的文人一时间齐聚武汉。来了好几百人,除了少量的留在上海、北平的没来以外,绝大部分都来了。

那时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也在武汉,他们是中共南方局的负责人,一个叫周恩来,一个叫王明。他们看到眼下国共合作的形势非常好,于是,1938年1月,周恩来和王明到武昌千家街福音堂去找冯将军商量,看看要不要成立一个爱国的、抗战的、文艺家的统一战线。双方不谋而合,都认为应该成立这么一个组织。

最后就谈到了这个组织的领导人问题。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共提出建议,不要郭沫若出面,不要茅盾出面,如果他们二位出面的话,那么国民党方面的、右翼方面的人,不会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商量事情,而张道藩这个人肯定要退出,最好由一个比较中间的人来当这个领袖比较好,我们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冯先生说,他这正好有一个人——老舍,老舍刚由济南逃出来。冯先生当时还做了一首诗,来夸奖老舍先生,怎么一个人提着一个小箱子,只身逃出来。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然后就各自回去做工作了。大家知道我们党内负责跟郭沫若联系,周恩来下面负责传达文艺方面的各种指示的人叫阳翰笙。所以,当时就由阳翰笙出面,开始筹备组织文协。当然完全靠选举,靠投票的结果来决定谁来当文协的主席。

这个活动由1月份一直延续到2月中旬,前后一共开了七次非正式的筹备会。从第二次开始就有老舍先生参加,这个里面的骨干是阳翰笙、穆木天、端木蕻良、聂绀弩、王淑明、马彦祥、冯乃超、王平陵,后来增加了姚蓬子、胡风、老向、陈西滢、吴奚如、叶以群这些人。一共开了七次会,其中老舍先生参加了六次。七次非正式的筹备会之后就开始正式成立筹委会,开始正式起草章程,对外发布成立的缘起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