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4)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文协正式的筹委会大会是1938年2月24日举行的,一共有六七十人参加,主席是邵力子。邵力子也是国民党的“左派”,这个人原来是共产党,后来成为非常坚定的国民党“左派”,但是,邵力子始终是共产党非常好的朋友。会上推举出了文协的筹备委员,一共有二十多人,包括老舍、阳翰笙、冯乃超、胡风、王平陵、崔万秋、陈西滢、姚蓬子这些人。后来筹委会又推举老舍和吴组缃来起草《大会成立宣言》,推举茅盾起草《致世界文坛的公开宣言》,推举胡风起草《致日本被压迫作家的公开信》,最后的一次筹委会,推选了名誉主席团、大会秘书。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式成立了。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无论左中右,中国文艺家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成立了一个统一战线的、一致对外的、文艺家的组织,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个组织,实际上就是“文联”、“作协”的前身。

这次成立大会是在汉口的总商会召开的。我前些年来的时候,那个建筑还在,门口挂的牌子是工商联,是一幢非常漂亮的闹市洋建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时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到武汉出席协会成立大会的全国著名文艺家有七八百人。大会推选上了蔡元培、周恩来、罗曼·罗兰、陈立夫、方治等十三人为协会的名誉主席团成员,他们都是当时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大会推选了邵力子、老舍、冯玉祥、郭沫若、陈铭枢、田汉、张道藩、胡风、叶楚伧、陈真如、丁玲、叶圣陶、朱自清、陈西滢、茅盾、盛成等十六个人为主席团成员。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文人都在里面。

大会秘书是王平陵、穆木天、王向展、胡风、楼适夷、姚蓬子、马彦祥、冯乃超这八个人。

周恩来、郭沫若、陈铭枢、冯玉祥、邵力子、方治、张道藩等在会上发表了讲话。鹿地亘是日本的反战进步作家,他讲话的时候胡风担任翻译。周恩来讲话时表示,这是一个难得的大团结的机会,全国的文人和和气气地坐到了一起,连抗战大将(指的是冯玉祥这些人)也是我们的会员。会上,老舍宣读了他和吴组缃起草的宣言,宣言里说:“紧紧伴着民族的苦痛挣扎,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而呐喊。”因为讲话的人很多,这个会,开了整整一上午。

中午,与会人员就到旁边的普海春去吃饭。在吃饭之前,他们先站在外面拍了照片,当时照相的人非常多,而且照相的秩序很随意。我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头,看到了这张照片,但是找来找去没有老舍,我觉得非常奇怪,好多年过去了我都觉得这是一件怪事。

去年,无意间遇到一个收藏家,是一位很年轻的教授,他在上海通过拍卖会拍到了一张成立大会集体照的原照,非常完整。我拿着放大镜找,在最后一排里头,终于找到了只露着半张脸的老舍。我马上考证了一番,就将考证结果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现在这个照片已经公开发表了,这张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刚才我念的这些人全在里头,站得很随意。

吃完中饭后大家就不动了,在普海春选举协会的负责人。虽然有些职务是内定的,比如让老舍先生来当负责人,但是最终要靠选票的,谁选票多谁就当头。选举刚开始,日本飞机就来了,开始拉警报,但是整个会场里的人没有去躲防空洞,而是继续投票。最后,选举结果是四十四个人做理事、十五个人当候补理事、若干个人当名誉理事。这个名单因为非常重要,我要把它念一下,就是当时的文艺界的负责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