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6)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怎么办?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幸福不能并存、不能兼得的时候,怎么办?牺牲自己的生命,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人他就感人。

谁不知道在家里自己喝点酒,看点书,这个生活幸福?但是,为了大多数人活得更好,有些人可以舍弃部分或全部的这种生活,这就是儒家精神。金庸早期的作品,写的就是这种精神。

这并不是他故意的,他自己并没有想到。文学就是这样,当你自己写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作品,不能光听作家的,因为作家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他不是他,是上帝借助他的手,在写上帝的作品。

为什么世界上需要理论家,需要批评家?因为只有别人才能够看清他写的是什么。

比如,曹禺的《雷雨》。他写了一个姓周的大家族里边乱七八糟的一些事,后来这个也死了,那个也死了,写得乱七八糟,写完他就舒坦了,他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但他非写不可,他心里憋着这么一个故事,写完了他才好受。别人问他写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后来有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周扬写了一篇文章告诉人们,《雷雨》写的是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曹禺读了这篇文章说:“对啊,我写的就是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他就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了。

有时候越是优秀的艺术家,往往越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清楚地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的那个人,往往写不好。

比如,高考作文,为什么没有优秀之作?你看见哪篇高考作文成为优秀作品了?就因为这帮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所以没一个写得好的,包括那些满分作文。从作文的标准上来看它们是满分,但是,如果当成文学作品看,全都是不及格,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干嘛。

金庸不知道自己早期、中期写的是什么,他现在岁数大了,看到我们写的文章明白了,“哦,原来那时候,我写的是儒家之侠”。现在他才明白,那些儒家之“侠”,都是事业感非常强的大侠,像我们今天许许多多正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朋友们一样。当我们在事业上有一点成就之后,可能就不满足于自己仅能够吃一碗饭,仅能养家糊口了。

人的欲求是永无止境的。当你解决了养家糊口问题的时候,你就开始想一点儿精神上的东西,想得到一点儿超越性的东西。我们能不能为单位多做点贡献?我能不能成为一个让人家尊敬的人?把自己的精神境界修养得更高一点儿,这是人的本能。

我们现在老宣扬人的低级本能,但也别忘了人也有高层次的本能。现在社会上弥漫的资产阶级人生论,只讲人的下流欲望,不讲人的上流欲望,是片面的。人,七情六欲都有,往高走的、昂扬的、崇高的,就不是人性吗?要承认人性既有高的、也有低的,我们要尽量引导人性往高走。当然对那些低层次的,我们要宽容,那也是人之本性。

有高有低,高低结合,才是一个和谐的人性体系。像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这些人,解决自己的安全没问题,因为没有人能够把他们打死,他们就想救国救民了。可是他们救不了,因为个人再英雄,胳膊也拧不过大腿,人不能超越时代。时代的大方向就是那样,你怎么也拧不过来,那么这些英雄怎么办?他们并不随波逐流,遵循着孔夫子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就是儒家精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