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基本面:生在中国,你了解中国吗?(21)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作者:高连奎


■ 三、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人工成本提高

中国人工成本提高,除了上面的刘易斯拐点的因素,还有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劳动成本归根结底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因为一个工人的工资最终取决于他所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劳动价值,创造的价值越高,工资越高,创造的价值越低,工资越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也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的非常快,特别是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因此中国的工人工资将实现非常大的飞跃式升高。这必然推动产品价格的上升。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深刻的时代大背景,如资产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阶段。可以预见,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长期性的高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不可治理的。就像火山、地震一样,看似来得很突然,实际上都是自然能量多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的规律性结果。

对于中国这种由经济结构发生质变导致的通货膨胀,不能单单从货币政策上做文章,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劳动价值,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劳动者收入,让劳动者收入跑赢通货膨胀才是正道。当前政府无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西方国家在处理20世纪的滞胀时也是通过采用“供给学派”的方法,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才得以成功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中国。

■ 被高估的输入性因素

输入性因素并不能成为中国通货膨胀的主因,实证检验表明很多情况下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下游制成品价格却保持相对稳定。如过去几年,石油价格从20美元/桶上涨到100多美元/桶,可下游塑料制品价格却没有同步上涨;再如铁矿石价格上涨了几倍,可汽车价格还在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在传导到CPI之前要过四道关:原材料成本价格传导系数、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企业利润弹性、流通环节利润弹性。原材料成本可以分摊到整个产业链上的不同生产环节企业共同消化。假定原油价格上涨30%,该化工产业链上纵向有10个生产企业,每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或者每个企业利润被挤压3%,就可以消化掉全部30%的原材料上涨压力,这也是上游大宗商品涨价,下游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原因所在。

■ 被误读的货币性因素

我认为货币对物价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被高估。我打个比喻,一个人身体比较强壮,常识会告诉这我们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而不是饮食量的原因。中国的货币政策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当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过高,很多人都说是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活跃的良好表现。M2的主要构成是存款,但这些存款中并非真正的居民和企业的原始存款,更多的是贷款转为存款的“派生存款”。中国M2高说明中国贷款活跃,贷款活跃则是经济向好的直接表现,这与货币发行的关系不大。一个经济体如果其投资不活跃,货币乘数过小,即使发行再多的货币,其M2都上不去,当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并没有将这种良好的经济现象进行正面看待,反而做了负面处理,其实质就像给一个身体强壮的人不断地减小饮食量一样可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