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基本面:生在中国,你了解中国吗?(22)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作者:高连奎


当然,中国M2过大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不同国家对M2的定义不同,统计口径不同,这也是主要原因。中国很多学者经常引用不同国家M2与GDP比例数据也是极不靠谱的数据。M2还与一个国家的融资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是直接融资为主则M2数据较小,但若是间接融资,则M2数据较大。这些都要具体考虑,纯粹炒作一个M2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将货币超发当成问题的根源,于是出现了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这样做很可能让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中国经济硬着陆就会出现很多烂尾工程,其危害比现在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要严重得多。这个后果我们一定要预想到。中国面临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因需求大于供给造成的“价格膨胀”,这背后很可能就是货币少发所致。

中国宏观经济中的“投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属于需求,如中国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也就是创造了4万亿的需求,中国“扩大内需”的提法也就是这样来的,但实际需求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估计早已突破10万亿,这些都是在正常需求之外“扩大”出来的新增需求。

看完需求,再分析供给。中国供给的扩大主要靠产能的扩张,而产能扩张又主要靠银行的贷款,因此广义货币M2指标则可以作为最主要的参考指标,因为M2的增长速度关系到中国企业产能扩张的速度。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两个数据的比较来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中国价格上涨的根源。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而当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比上年年末增长27.7%;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同比增长23.8%,而当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比上年年末增长19.7%;

2011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5.9%。

通过对比以上三组数据,我们看到自从2009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小于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量,这可以间接说明中国很多基础生产资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很可能就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们习惯上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货币超发的结论;若换一种思路,与投资进行比较,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那就是货币少发。这种货币少发导致了中国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从而带动了价格上涨。中国主流的观点是中国面临通货膨胀,但笔者的观点是中国没有通货膨胀,只有价格膨胀。从理论上,中国投资增长率与货币投放增长率的缺口就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分析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不仅要看宏观数据,更要研究结构问题,研究微观经济的变动,从微观层面来讲,中国在生产领域确实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中国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就是这种供给不足造成的。

现实中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每个破产的企业都代表着产能的下降。即使企业勉强不破产,也可能因货币紧缩造成供给紧张。如在钢铁行业,由于银行贷不到钱,使用“承兑汇票”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多,不仅贸易商开始向钢铁产业支付“承兑汇票”,就连一些钢铁企业也开始向上游的煤炭和矿石企业使用这种支付工具。钢厂在制订钢材出厂价格的时候,就将承兑汇票的贴现利息计算到出厂价当中,目前在全国的钢材销售额中,有30%左右是通过承兑汇票结算的,导致一吨钢成本上升20元左右。行业内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已经停了下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整个市场供给不足将会导致经济停滞,到时候“滞胀”就真的出现了。

靠提高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先例。中国价格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不足引起的,后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供给来解决。20世纪的美国,里根治理“滞胀”的时候,最开始也是采用货币学派的紧缩政策,结果造成了经济的严重衰退,后来在供给学派的理论下实行措施后才力挽狂澜。这些都是从供给的角度来治理所谓“通货膨胀”的成功案例,足可以给我们当前经济以借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