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第一次上市:1973-1989年(5)

百年利丰(第二版) 作者:冯邦彦


当时,香港股市进入战后以来少有的大牛市时期。冯国经、冯国纶兄弟觉得机不可失。1972年12月30日,利丰通过非常决议,决定增设99.5万股,每股价值100港元,使公司法定股本从1937年注册时的50万港元(分5000股,每股100港元)增加到1亿港元(分100万股,每股100港元)。翌日,利丰通过决议,将公司的2500股已发行股本分拆为25万股,即将每股分拆为100股,每股1港元。同时,从公司资本储备金项目中拨出4775万港元,从损益账中拨出600万港元,合计5375万港元,作为5375万股股份的全部股款,并将这批股份按比例分配给原有的股东,从而使利丰已发行股本从25万股增加到5400万股,每股价值1港元。

1973年3月,利丰对公司架构进行重组,成立利丰有限公司(Li&FungLimited)。3月6日,利丰将属下的贸易、地产、财务等业务分别重组成6家附属公司,包括利丰贸易有限公司、利丰(台湾)有限公司、利丰(新加坡)有限公司、利丰(澳门)有限公司、利丰置业有限公司和利丰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当时,利丰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拥有员工150余人,资产净值约5600万港元,其中包括香港物业价值约5165万港元,主要是位于中环干诺道中的冯氏大厦及山顶马己仙峡道的港景别墅。

1973年3月,承接1972年第4季度以来的旺势,在越南战争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铁、各公司相继派息并大送红股以及西方金融继续动荡等因素的刺激下,香港股市更加狂热,交投额大增。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包括来自各行业的职员甚至家庭妇女,都参与股票买卖和投机。当时是金银证券交易所会员的陈葆心这样描述:“不但是流连街市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和尚师姑也要买卖股票……‘马姐’(家庭佣工)亦只会到那些可以代她买卖股票的人家工作……股票经纪炙手可热,连茶楼侍应也会对那些经纪另眼相看,招待得格外殷勤……”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影响下,成千上万的股民常常在证券交易所门前轮候索取认购申请表格,几乎所有人都投入到这股投机狂潮之中。当时,大批公司招股上市,1973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多达110家。香港政府认为股市过热,市场投机过度,采取多种措施试图对股市降温。然而,在狂热投机气氛之下,恒生指数节节攀升,在3月9日攀上1774.96点的历史高位。

1973年3月27日,利丰发出招股章程,股票包销商是著名的宝源投资、获多利及亚太贸易资金有限公司。根据招股章程,利丰向公众发售1350万旧股,占公司股权的25%,发售价为每股165港元。据利丰董事局估计,招股价的市盈率为132倍,收益利率为606%,盈利股息率为125倍。冯国纶回忆说:“由于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我们没有必要去筹集新的资金。”因此,利丰是以配售旧股上市。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对公司已经过时的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并对公司经营策略重新作出部署。

利丰的招股引起空前的轰动,大批市民纷纷前往认购,反应热烈。到4月3日截止申请日期,利丰获得113倍的超额认购,冻结银行资金2308亿港元。在为数约55600个申请者中,成功获得申请的仅3954人,大部分申请者都只能以抽签的形式分得原先所申请的数目的一部分。这在当时成为一项惊人纪录,这一记录后来保持了14年之久。利丰上市能以超高额认购,除了能把握有利时机之外,公司的信誉、业绩是重要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