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追逐高盛 作者:(美)苏珊·麦吉


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利润率不断地被压低,而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对华尔街来说又是雪上加霜。到了2001年和2002年,各大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跌到了12%~13%之间,在这个危难时刻,华尔街又开始发挥其无穷创意。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其实已经不再需要依靠承销、销售、股票债券买卖、交易管理及并购咨询等传统金融服务收取服务费来维持经营。这些中介职能必须在业务量很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银行带来很高的收入,比如在互联网泡沫的鼎盛时期。可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是有周期性的,如果之前的泡沫膨胀太大,持续太久,那么随之而来的衰退也会相应的时间更长。从2000年开始的泡沫破裂,随即出现衰退,一直到2002年都没有出现明确的转机。华尔街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带来极高利润率的业务来弥补损失。

资深银行分析师麦克·梅奥在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召开的首轮听证会上发表了他的意见,华尔街不收费就无法生存。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80年代早期,华尔街银行平均业务服务费收入总和不超过20%,随着这方面收益率不断下跌,必须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填补空缺。于是银行开始把一些奇奇怪怪的债权打包,结构化,然后拿出来作为金融产品出售。事实上这部分产品的销售比例是逐年提高的,到1990年银行的服务费用提高到占整体收入的40%左右。答案是很明显的。银行要有更高的收入就必须发展结构性产品。结构越复杂、越难以理解就越好,因为越是复杂的产品,风险越高,投行就可以收取更高的服务费用,回报自然就更大。

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美联储为了应对2000~2002年间的经济衰退,决定削减利率。不断被调低的利率最后达到了许多华尔街银行家有生以来所见的最低水平,这种状况必然地吸引了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围绕着与利率最相关的两个市场展开,这两个市场就是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论是对于规模庞大的杠杆收购基金,还是囊中羞涩的购房者来说,低利率使得借贷成本骤然降低。果不其然,借贷水平直线飙升,随之一起升高的则是各种债券产品,其中也包括现在已经臭名昭著的担保债务凭证。

到了2005年,担保债务凭证产品帮助华尔街又回到高利润的轨道上。一些主要的担保债务凭证产品带来的平均交易赢利率又回到了泡沫时代的水平,在2005年达到154万美元,到了2006年飙升到191万美元。2006年的时候,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总市值高达2万亿美元(根据赛讯研究公司的报告)。这些投资银行以及其他一些美国房产泡沫的主要制造者们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不断的炒作,不断地反复包装以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债券。这些人在2003年到2008年间赚到的钱和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总市值不相上下——这是个高达2万亿美元的惊人数字啊!自然而然的,整个华尔街都为这个有着拗口名字的金融产品发狂,而公司上市这样的业务就成了明日黄花,失去了投资银行家们的青睐。

在巨额利润不断累积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加州一位不愿具名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家回忆说:“那些从华尔街来的销售员们每天来办公室聊天,忽悠他们买这个买那个。周一到周四他们做了些贷款,周五马上就能在市场上发现这是错误的选择。”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例如安杰洛·莫吉洛的全国金融公司)在发放贷款的时候甚至要收取开户费;而华尔街上的投行则在不断地像工厂收集原材料一样收集这些次级贷款,再重组,重新包装,出售。当然了,每一个环节都是要收取费用的。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华尔街来说,定量分析工作原来是指使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来对市场作分析研究,从而对市场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再根据这些预测来制定投资的战术和战略(这些数理分析师们通常都是优秀的科学家)。但是随着担保债务凭证产品开始流行起来,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越来越多,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利润率有下降趋势。这些科学家们就开始有了新的创意,他们首先设法创造一个平方化的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然后又推出了立方化的担保债务凭证产品,再后来又把不同的担保债务凭证产品分解,分离出一部分来重新组合成新的产品。这些不断变化的组合和架构都已经脱离了真实存在的“资产”,而只是一些人工合成的模拟真实资产的衍生物。

最终,华尔街只能依赖这些新颖奇异的金融衍生产品来保证其高利润率。毕竟,那些需要华尔街帮助上市募集资金的公司或兼并项目的数量非常有限。在这些数量有限的公司里面,再找出一两个翘楚来,上市之后再并购,就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实力最雄厚的公司,也不可能有规律地每年计划一个类似规模的新项目。就算市场上每年都有上市或并购的大项目,华尔街上那么多投资银行一股脑地冲上去抢,算到每家银行头上,成功率也是很低的。很多华尔街的资深银行家都直言不讳地评论过,很大一部分并购项目最终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和战略收益。如果没有一个类似谷歌这样一笔数十亿美元的大项目,企业服务这个业务板块的利润率是不能满足投资人的预期的。华尔街必须寻找外援,而他们找到的则是发明一种“交易机器”,开发自主产品;这些交易机器直接控制银行的赢利率,而银行的赢利率则是银行家们工作的唯一目标。

但是市场总是有其规律的,比如原油的价格不断升高,可以带动石油或天然气行业中各企业的市值也相应升高。由于不断攀升的服务费收入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使得做担保债务凭证产品的投资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些研究机构宣称这些银行的收益率要达到15%以上。而灾难往往就发生在这种时候,就像在1999年和2000年间互联网泡沫破灭一样。到了2006年,投资银行的平均收益率高达,高盛自然又是其中翘楚,其年收益率居然高达。拉里·松西尼是一位在硅谷工作的著名律师,他曾经为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及350家私有公司做过咨询工作,他对于投资银行界的这种状况表示非常忧虑。“逐年逐月,我看到这些投资银行偏离正确的轨道渐行渐远,它们不再在服务上下工夫,却不断地研究发明新产品,”拉里评论道。后来拉里发现连舆论导向也变了,他所认识的那些银行家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高谈阔论,对他们在整个国家经济里所起的重要作用夸夸其谈;他们开始只关注赢利,他们所发表的言论也是紧紧围绕着一个重点——利润!他们再也不在乎他们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贡献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传统的界限。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么做对他们自己的将来是否有利,更别提其他人的将来了。他们要的就是短期的利润。而事实证明,他们搞砸了。华尔街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做好风险管理,他们认为他们需要这种业务。而现在我们却一起在为华尔街的无知付出代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