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们需要一次全面的升级(6)

驱动力 作者:(美)丹尼尔·平克


10年以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转折,让我对曾潜心研究、不惜背上巨额债务所学的知识产生了疑问。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一个不是经济学家的人。他们之所以给了他这个领域的最高荣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并不总是理性的个人经济利益计算者,通常不会讨价还价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就是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他帮助我们改变了对自身行为的理解,这种新观点暗含了很多对驱动力2.0基本假设的怀疑。

卡尼曼和其他行为经济学家都同意我的教授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不过他们认为我们过于强调“经济”,对“人类”却过于忽视了。高度理性、工于算计的人并非真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方便虚构出来的。如果不相信,可以跟我玩个游戏,我可以证明这一点。

I型实验

假设现在有人给我10美元让我和你分,我可以分你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一分钱都不给。如果你收下了我给的钱,我们两个就都能把钱据为己有。如果你拒绝收下,我们两个都得不到一分钱。如果我给你6美元,给自己留4美元,你会收下吗?当然会。如果我给你5美元,你也很可能会收下。但是如果我给你2美元,你还会收下吗?

这个实验在全球各地都上演过,如果我给你2美元或更少,大多数人都会拒绝。从财富最大化的角度看,这说不通啊。如果你收下了我的2美元,你就多了2美元;但如果你拒绝了,你就什么都得不到。你的认知计算器知道2比0大,但是你是人类,公平的信念、报复的欲望或者愤怒的心情压倒了你的认知。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比教科书里的复杂得多,经常与“我们是完全理性的”这一观点有所出入。我们不会为退休后的生活攒钱,就算这么做最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我们的投资被套牢也不肯退出,因为损失一笔钱带给我们的心痛会远远大于赚同样一笔钱所带来的喜悦。要我们在两台电视机中做个选择,我们会选其中的一台;如果给我们第三个无关的选项,我们就会选另一个。简而言之,我们并不理性,而且这一点在预料之中。丹.艾瑞里(DanAriely)所著的《怪诞行为学》一书,就为行为经济学做了引人入胜的有趣概述。

驱动力

2.0不能满足我们的地方在于,它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像机器人那样的最大利益追求者。我几十年前也是被这么教导的。事实上,外部刺激的前提正是我们会理性地对它做出回应,但是,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已不再相信这一点。有时候外部刺激因素有用,但有时候,它们经常不起作用,甚至很多时候它们还会带来伤害。总的来说,经济学家所理解的我们行为的新思路很难与驱动力2.0系统相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