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12)

驱动力 作者:(美)丹尼尔·平克


您真诚的日托中心经理

格尼茨和拉切奇尼说,罚款背后的理论很简单、很直接:“若某种行为会带来负面结果,这种行为就会减少。换句话说,用罚款给家长们重重一击,他们就不会再迟到了。 ”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执行罚款后,我们观察到家长迟到的人数竟然稳步增加。最后,人数稳定下来,但比以前要高,几乎是最初的两倍。”他们和哈利 .哈洛一样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他们也写道:现有文献没有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事实上,甚至没有人考虑过“被惩罚行为的出现频率反而增加的可能性”。

上面所讲的正是驱动力 2.0系统的另一个漏洞。大多数家长按时接孩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与老师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希望能对老师们公平些,毕竟,老师们照顾着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家长有守时的内在欲望,但是罚款的威胁就像是献血实验中支付克朗的承诺一样,把第三种驱动力挤走了。家长能够按时到达本来是部分出于道德上的义务(对孩子老师的公平),罚款却把这一切变成了纯粹的交易(我能花钱买时间)。两者无法相容,惩罚没有增加善行,反而把它挤走了。

·奖励,危险的上瘾

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  那么”型激励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奖励与处方药类似,可能有潜在的副作用;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们更像非法药品,会导致更深层、更有害的依赖性。金钱奖励和金光闪闪的奖品一开始会带来强烈的愉悦感,但这种感觉很快会烟消云散。为了保持这种感觉,剂量必须越来越大,用药必须越来越频繁。

俄罗斯经济学家安东 .苏沃洛夫( Anton Suvorov)根据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 Agent Theory),精心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证上瘾者想要快速解决问题,置最终损害于不顾;撒谎者想要快速出奇制胜,置长远结果于不顾。

他把委托人当做激励者,比如雇主、老师、家长;把代理人当做被激励者,比如雇员、学生、儿童。委托人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让代理人做委托人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代理人则会在自己的利益和委托人提供的钱物之间保持平衡。苏沃洛夫使用了很多复杂的等式来测量各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状况,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该结论对任何想让孩子倒垃圾的家长都很有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