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莱坞的主旋律(1)

你的,大大的坏 作者:周黎明


好莱坞到底有没有主旋律电影?

这要看你如何界定“主旋律电影”。如果说“主旋律”是指政府投资、以宣传某种政策或价值观念为目的,那么,除了二战时期美国国防部制作的纪录片外,美国几乎从未有过主旋律影片。美国电影业甚至从未采取过欧洲式的政府补贴制度,某些为公共电视台制作的教育性节目可以申请到部分政府基金,但故事片则属于百分之百的民营经济,从选材、处理、到市场反馈的收集,完全由好莱坞“民营企业”一把抓。

要了解好莱坞跟美国政府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好莱坞的性质。好莱坞是由一批主要来自东欧的犹太商人建立的,他们的冒险和开拓精神极具赌徒色彩,尤其符合电影的高风险性质;他们的精明商业头脑使得原本被认为非常小儿科的娱乐活动,上升为具有文化穿透力的工业;不断的整合淘汰为他们练就了一副兵来将挡的行业体格。

由于好莱坞在竞争中咄咄逼人,比如将卖座片和烂片捆绑销售,美国政府在电视刚普及的20世纪四十年代末,做出了几乎把电影业推到深渊的决定:好莱坞必须放弃放映的生意。如果不算地方政府用免税招徕剧组的“招商引资”策略,美国政府从未给予好莱坞特殊的照顾,但美国电影业享有令很多其他国家影人羡慕的、受宪法保护的绝对宽松的创作和经营环境。

在价值取向上,好莱坞跟美国大众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美国社会基本上是左倾右倾各占一半,且以中间派为主,而好莱坞乃极左的大本营。在分化美国社会的堕胎、限制枪支、反对死刑、同性恋权益等方面,好莱坞属于激进派,从正面看就是充当急先锋,从反面讲,则跟以新教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步调不一致。

好莱坞本身的政治倾向导致它在电影中有意无意同情及宣传理想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如《愤怒的葡萄》、《诺玛·蕊》、《赤色分子》等作品简直像是前苏联的产物。然而,电影的商业属性使得好莱坞更多时候采取迎合大众的姿态。可以说,普通好莱坞故事片宣扬的是一种通俗化、具有全球意义的美国价值,比如家庭观念、同情弱者、乐观向上等。这些都是缺乏争议性的大道理,浅显易懂,但无法像某些欧洲片那样深入探索人性中的灰色地带。

好莱坞有时也宣传较具体的美国观念,比如《龙城风云》证明司法程序的重要性,明确反对民众私刑;《12怒汉》展现陪审团制度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等等。但是,随着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成为国际商业集团的一分子,其产品的商业属性越来越浓厚,美国地域色彩则相对薄弱。冷战结束后,好莱坞曾经一度为找不到虚拟坏蛋而苦恼——苏联不再是西方公认的威胁,把任何其他民族刻画成反面角色,美国境内的该民族人士便会示威抗议,而且该国市场也会失去。结果,越来越多的美国片把美国政府或美国军方塑造成反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