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莱坞的主旋律(2)

你的,大大的坏 作者:周黎明


这里面可能有好莱坞左翼人士宣泄的因素,但更多是出于商业需求,而非对社会或政府的严肃批判。这种情况在9·11以后曾发生微妙的变化,当时有官方人士找好莱坞谈话,希望他们借助手中的强势宣传工具在海外推广美国价值,美其名曰“让世界了解美国”。但这种软压力的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好莱坞的上帝不是华盛顿,而是观众,而海外市场的比例越大,影片的美国味就越发淡薄。美国政府唯一能施加影响的,是对于制片商的有选择支持,这主要表现在涉及军事题材的作品上。当影片塑造的美国军方形象过于负面时,五角大楼便会拒绝出借军事基地作为拍摄场地,拒绝租借军事器材;反之,它可以用尽量低廉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各种设备和人员。《空中勇士》、《恐惧的总和》、《黑鹰坠落》、《珍珠港》等影片便得到国防部的一臂之力。

从内容上,最接近我们意义上“主旋律”的好莱坞影片,可能是正面描写美国官方或军方人物及美国国策的作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空军一号》和《深入敌后》,但这种分法忽略了作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比如上述《深》是一部源自真实事件却平庸至极的娱乐片,《空》是一部纯属虚构的优秀娱乐片,而《拯》是战争片的一道分水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但该片不可能诞生于二战期间,因为当时美国军方对惨烈的战况采取严格的过滤措施,将真实经过漂白后才呈现给公众。影片上映后,军方对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大加褒奖,但实际上该片对战争描写的突破,是反美国军方对战争报道的一贯政策之道而行之的。

总之,主旋律与否,跟作品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没有必然的关联,一切皆看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和表现功力。

附:主旋律的楷模

对于很多人来说,主旋律电影作品意味着思想上的单一和艺术上的浮夸。在这些影片中,不仅故事和主题有千古不变的程式,连人物说话的腔调都有固定的模式,你绝对不会把主人公错当成坏人。

但主旋律电影一定要拍成那样吗?难道在歌功颂德和艺术追求之间找不到一个折中点?当然你可以用《战舰波将金号》作为最强有力的驳斥,但那些都是极少数的例外。在近十几年来出品的美国主流片中,《光荣》(1989年上映,即丹泽尔·华盛顿第一次获奥斯卡那部)可能是兼顾两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到梅尔·吉布森的《爱国者》(The Patriot,2000),那种“高大全”的弊端便表露无遗。(注意:我这里没有把《空军一号》这类片算在“主旋律”中,因为动作片以追求商业价值为主,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单层次的,不能用正剧的标准来衡量。)

但是,在好莱坞历史上,有一位影人以拍摄类似我国主旋律的影片著称。他的事业横跨40年,他曾1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获奖三次;他拍摄的作品总共获得127项提名,获奖39项。他就是曾经大名鼎鼎、但在我国并不广为影迷所知的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02-198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