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个人发展阶段一览(4)

女性理财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德)博多·舍费尔


家长觉得这样也好。他们希望孩子一切顺利,帮助他们远离财政烦恼,但最终适得其反。孩子被蒙蔽了现实,被家长培养成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这样的孩子从来不曾学过如何解决困难,没有自信心,总是生活在对于明天的恐惧之中。

一方面,家长由于背负的愧疚心理而陷入这种财政专治中,比如没有时间陪孩子等。另一方面,家长这么做是因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全新理念:父母强力希望自己孩子幸福快乐的愿望。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健健康康的成功人士不重要,教育和知识不重要,磨炼和为生活而准备也不重要,父母的目的再也不是培养孩子成为未来的男人与女人,孩子现在就应该开心快乐——此时此地、一直地快乐下去。

但此时我们却经常混淆了金钱与快乐。人们认为假如没有困难,快乐就会生成。但事实上假如困难远离我们,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无聊。我们也会因此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换句话说,是一种与喜悦和满足无关的状态。

20 岁以上:鼓励孩子经济独立

《圣经》中有一则“丢失的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巨额财产,然后就踏上旅行之路,在途中大肆挥霍这笔财产。最终他破产了,满心忏悔地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却已敞开胸怀迎接回家的孩子。

这种寓言在今天已经找不到影子了。虽然现在的世界中不乏这种像迷失少年一样的无用之人,但他们的家长却已经不企盼孩子能够再次归来。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根本就未曾离开过。

他们待在家中,因为家里舒适、快乐和令人向往。躲在父母的暖巢中,一切都这么温柔善良,一切都这么美好。他们虚度光阴,并通过这种方式歌颂自己的懒惰。

假如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知道如何赚钱养家糊口,又怎么能有完全独立的一天呢?显而易见,正是父母慷慨大方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许多人陷入消费债务中。慷慨大方导致了懒惰,即使一切本是出于好意。

孩子需要父母为汽车付首付、在跳槽的待业阶段需要父母给予经济支持、需要父母赞助自己去旅游……当然这一切花费都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借来的,但显然这些借款从来没有还清过。

父母或许会觉得孩子长时间住在家里也挺不错,但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不能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今天有些人虽然已经27 岁了,但仍和父母住在一起。

遗憾的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依赖感在孩子最终搬出以后也还会继续持续。父母会继续扮演孩子银行的角色,定期转账,在孩子购买大件物品时帮助孩子度过贫困时期。

据统计,欧洲35 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有超过50% 的家庭以各种形式接受父母的资助。

这里有一些关于父母好心帮助的有趣数字。美国的富裕家庭中有约50% 的父母每年资助孩子至少15000 美元。我们暂且称这类孩子为“接受者”,而那些没有或者很少接受父母资助的孩子我们称之为“非接受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