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748”的诞生(3)

方正之道 作者:王伟群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1972年8月6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会议,听取国防科委和“风暴一号”试验火箭参试单位负责人汇报试验准备情况。汇报谈及了发展计算机工业与技术的话题。

周恩来问:“计算机怎么提高?北京用了没有?计算机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和日本就是在争计算机。”

当天,周恩来作出了“要广泛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指示。这个指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前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多抛开了“应用”这个目标,而更多地倾向于单纯的计算速度。

向“应用”目标的转向与后来的“748工程”迅速获批是密切关联的。

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等国,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1971年,英特尔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同一年,MITS公司以8080设计出全球第一代微型计算机“牛郎星”。计算机成本大幅下降,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计算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以及文明的进步将起到一个划时代的作用。但是,中国人暂时被挡在了这股潮流之外。因为在中国人面前,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汉字输入、输出和存储,即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

这远不仅仅是一个出版界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的阴云密布。1972年,美军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投入使用,它立刻震撼了世界各国军政要员。这意味着,从美国总统发布核反击命令,到第一线核作战部队实施突袭的全过程,只需要三分钟。从那一时刻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敏锐地意识到,就算你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拥有了战略导弹以及战略部队,但如果没有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作战指挥系统,战略核武器的威力再大仍然是落后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军事电子工作会议在1973年召开,“二炮”在会后迅速成立“电办”,中央军委特别拨款3000万元,用于研究和试验现代化作战指挥系统及其关键装备。

然而,在试验中,两大难题迅速凸显出来:一是国产大型计算机远不能满足作战指挥要求,可靠性太差,常常发生故障且体积庞大;二是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汉化问题没解决,所有信息的处理,都要经过人工进行汉字转换。谁能想象,在纷繁多变的战场上,战机转瞬即逝,而我们的指挥员却根本来不及了解战况,又何谈布局与指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